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九日齐山登高教案.docx
文件大小:41.54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4.88千字
文档摘要

九日齐山登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九日齐山登高》。

-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用法。

-分析诗歌的内容结构,把握诗人情感变化及诗歌主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感悟、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诗歌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感慨人生的复杂情感,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感受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中字词的含义,准确翻译诗句。

-把握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借景抒情、对比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诗人在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及人生感慨。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景与情、情与理的交融,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字词含义、诗句翻译及诗歌主旨,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情感、艺术特色等问题,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播放一段重阳节人们登高、赏菊、插茱萸等习俗活动的视频,提问学生:视频中展示的是什么节日的习俗?引导学生回答出重阳节。

2.展示与重阳节相关的古诗图片或文字资料,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哪位同学能背诵一首与重阳节有关的古诗?请一位同学背诵,然后简要回顾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首关于重阳节登高的古诗--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看看杜牧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有着怎样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5分钟)

1.简要介绍作者杜牧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俊爽之作,又有清新自然之篇。其诗题材广泛,尤擅七言绝句,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展示杜牧的画像,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介绍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牧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任池州刺史时所作。当时杜牧政治上处于不得志的状态,四十一岁的他,对人生短暂和世事无常有了更深刻的感触。重阳节这天,他与友人登上齐山,面对秋天的山景,写下了这首诗,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1.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范读示例: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2.学生自由朗读

-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自由朗读诗歌,初步熟悉诗歌内容。

3.指名朗读

-请几位同学分别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和指导。

4.全班齐读

-全班同学一起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气势和韵味,整体感知诗歌的意境。

(四)诗句讲解,疏通文意(15分钟)

1.逐句讲解诗句含义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讲解:涵有包容、包含之意,江涵秋影描绘了江水倒映着秋天的景色,大雁刚刚南飞。诗人与朋友带着酒壶登上了齐山的高处。翠微,指齐山。

-翻译: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刚刚南飞,与朋友带上美酒一起登高望远。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讲解:尘世中难得遇到开怀一笑的时候,所以要在重阳节这天,把菊花插满头再归去。这里运用了典故,古人在重阳节有插菊的习俗,菊花象征着高洁、长寿。

-翻译:尘世烦扰平生难逢开口一笑,菊花盛开之时要插满头而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讲解:但求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而感慨遗憾。酩酊,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