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选择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选择结构的概念和作用。
-熟练掌握`if`语句、`if-else`语句、`if-elif-else`语句的语法结构,并能正确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学会分析问题,设计合理的选择结构程序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代码演示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编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编程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体会编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if`语句、`if-else`语句、`if-elif-else`语句的语法规则和使用方法。
-能够根据具体问题,正确选择合适的选择结构进行程序设计。
2.教学难点
-理解选择结构的执行流程,尤其是多分支`if-elif-else`语句的逻辑判断。
-如何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合理的选择结构程序,培养学生的算法设计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选择结构的概念、语法和应用场景,使学生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
2.演示法:通过实际的代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选择结构在程序中的具体实现,加深理解。
3.实践法: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编程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编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学生成绩判定程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选择结构。程序功能为:输入学生的考试成绩,如果成绩大于等于60分,输出成绩合格,否则输出成绩不合格。
```python
score=int(input(请输入学生成绩:))
ifscore=60:
print(成绩合格)
else:
print(成绩不合格)
```
引导学生观察程序中使用的`if-else`语句,提问学生:这段代码是如何根据成绩来输出不同的结果的?这种结构在编程中有什么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选择结构的概念。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选择结构的概念
-选择结构是一种根据条件判断来决定程序执行流程的控制结构。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会根据给定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成立,则执行特定的代码块;如果条件不成立,则执行其他代码块。
-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根据天气情况决定是否带伞(如果下雨就带伞,否则不带伞),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选择结构的含义。
2.`if`语句
-语法结构:`if条件表达式:
语句块`
-执行流程:首先计算条件表达式的值,如果值为真(True),则执行语句块;如果值为假(False),则跳过语句块,继续执行后面的代码。
-通过示例代码进一步说明:
```python
x=10
ifx5:
print(x大于5)
```
-让学生分析这段代码的执行过程,理解`if`语句的工作原理。
3.`if-else`语句
-语法结构:`if条件表达式:
语句块1
else:
语句块2`
-执行流程:计算条件表达式的值,若为真,则执行语句块1;若为假,则执行语句块2。
-展示之前的学生成绩判定程序,详细讲解`if-else`语句在其中的应用:
```python
score=int(input(请输入学生成绩:))
ifscore=60:
print(成绩合格)
else:
print(成绩不合格)
```
4.`if-elif-else`语句
-语法结构:`if条件表达式1:
语句块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