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第1节计算机的前世今生说课稿-2023—2024学年粤教清华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理解计算机技术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结合粤教清华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材,本节课将围绕计算机的起源、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展开讲解,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提高信息获取、处理、应用的能力,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增强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兴趣,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为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本节课面对的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信息技术认知的初级阶段,对计算机有初步的了解但不够深入。在知识方面,学生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但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技术原理知之甚少。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正在发展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进一步锻炼他们的信息检索和整理能力。
在素质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但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参差不齐,需要通过有趣的教学内容和实际操作来激发他们的兴趣。此外,学生的行为习惯方面,可能存在注意力分散、耐心不足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吸收和掌握。
针对这些学情,本节课将采用生动的教学方式,结合实际案例和互动环节,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结合讲授法与讨论法,讲解计算机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思考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2.设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通过案例研究和项目导向学习,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计算机技术的理解。
3.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视频、图片和互动软件,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预习资料,包括计算机发展史的PPT和视频,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的起源和发展阶段。
设计预习问题:如“计算机的哪些发明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预习测试,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和阅读PPT,了解计算机的发展过程。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见解。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在平台上提交对预习问题的回答,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进行预习资源的共享和反馈。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计算机发展史的趣味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计算机的重要发展阶段,如ENIAC、个人电脑的出现等。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案例,如何影响日常生活。
解答疑问: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重难点。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计算机技术如何影响社会。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案例。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一起探讨。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发展史,突出重点和难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技术的影响。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计算机发展史的深入研究作业,如撰写某个计算机发展阶段的报告。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的网站和书籍,供学生进一步探索。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撰写研究报告。
拓展学习: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更深入的计算机发展史学习。
反思总结: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阅读。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升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计算机发展史资料:介绍计算机从1946年ENIAC诞生至今的重要历史节点,包括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第一台个人电脑、互联网的发展等。
(2)计算机科学家介绍:介绍对计算机科学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如艾伦·图灵、约翰·冯·诺依曼、比尔·盖茨等。
(3)计算机编程语言发展:从早期的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到高级编程语言,如Fortran、C语言、Python等,介绍编程语言的发展历程。
(4)我国计算机事业发展:介绍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