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字经》中的片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理解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的含义,初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认识之、相、近、习、远等生字,会写之、相、近、习、远、玉、义7个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借助注释、图片等方式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明白良好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自身品德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朗读并背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理解这四句经文的含义。
-识字写字教学。
2.教学难点
-体会文言文的特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良好的品德修养。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2.讲授法:讲解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如字词的意思、句子的翻译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文言文所描绘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意。
4.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3分钟)
1.播放一段小朋友们在幼儿园或学校里玩耍、学习的视频,提问:同学们,在这个视频里,你们看到了小朋友们的哪些行为呀?(引导学生说出玩耍、学习、互相帮助等)
2.然后话锋一转: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他观察小朋友们的这些表现后,写下了一些很有意思的话,这些话直到现在都还在被大家传颂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话。引出课题《人之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和停顿。
-例如:人之初(chū),性本善(shàn)。性相(xiāng)近,习相远(yuǎn)。
2.学生跟读
-学生跟着教师逐句跟读,模仿教师的读音和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教师巡视,纠正个别学生的读音错误。
4.指名朗读
-请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评价朗读情况,重点评价字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恰当。
(三)学习生字(10分钟)
1.出示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
2.认读生字
-教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可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读准字音。
-例如:之(zhī),这个字发音要轻短,跟老师读zhī。
3.分析字形
-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字形,帮助学生记忆。
-之:可以结合古代的象形字来讲解,它像一个人在走路,强调笔画顺序:点、横撇、捺。
-相:左边是木,右边是目,表示用眼睛看树木,可理解为观察、审视,也可通过动作演示,让学生用眼睛看身边的物品来加深印象。
-近:半包围结构,先写里面的斤,再写走之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比如距离近的地方就是我们容易到达的地方,帮助理解字义。
-习:上面是羽字的变形,下面是日,可理解为小鸟反复练习飞翔,每天都在学习新的本领,强调学习要不断重复、积累。
-远:半包围结构,走之旁的字一般都和行走或距离有关,里面的元可当作一个人,这个人走得越来越远,所以就是距离远的意思。
-玉:可以用口诀王字加一点,玉字光彩照来记忆,同时展示玉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玉是一种美丽而珍贵的石头,引申出美好、珍贵的含义。
-义:上面是羊,下面是我,古代祭祀用羊表示吉祥、正义,让学生感受义所代表的公正、合理、有道德的意义。
4.书写指导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边写边强调笔画顺序和书写要点。
-之:点写在竖中线上,横撇的起笔在横中线上,捺要舒展。
-相: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木的竖要写直,目的横画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