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docx
文件大小:40.39 K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3.55千字
文档摘要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

?摘要:本文探讨了教育从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转变的重要性、内涵及实施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单纯的学科教学已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科育人强调在学科知识传授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观和综合能力。通过深入分析学科育人的特点和意义,提出了教师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改进、课程整合优化、评价体系完善等一系列措施,以推动教育实现从教书到育人的深度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引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也在不断演进。传统的学科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以学生在学科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追求。然而,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教育的核心使命。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它关乎学生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发展。

二、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换代频繁。学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适应时代变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学科育人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等,使其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单纯的学科教学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科育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不仅传授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审美、身心健康等方面,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落实教育根本任务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科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通过挖掘学科内容中的育人元素,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确保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落实。

三、学科育人的内涵

(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育人要将核心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素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素养。

(二)塑造正确价值观

学科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传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各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如历史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规律,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思想政治学科直接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

(三)提升综合能力

学科育人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通过学科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提升创新能力。

四、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观念转变困难

长期以来,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考试成绩,对学科育人的认识不足。要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教师需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刻理解学科育人的内涵和重要性,这对许多教师来说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探究的机会。学科育人要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些新教学方法时,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资源配置等问题。

(三)课程整合存在障碍

学科育人强调学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通过课程整合实现育人目标。然而,目前学校课程体系往往是按照学科门类划分,各学科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在进行课程整合时,可能会遇到学科知识体系的冲突、教师专业背景差异等问题,影响课程整合的效果。

(四)评价体系不完善

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以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科育人的成效。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但完善评价体系需要克服诸多技术和观念上的难题。

五、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育人的实施路径

(一)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1.加强培训学习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学科育人相关的培训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