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ppt
文件大小:1.54 MB
总页数:66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8.96千字
文档摘要

(三)结果判断和报告读取椭圆环与E试验试条的交界点IC值。与NCCLS的稀释法MIC参考值高度相关。第31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解释“敏感”即表示测试菌可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耐药”即表示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临床治疗无效。“中介”者提示该细菌对常规用药体液或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的反应率低于敏感株,使用高于正常给药量有疗效。第32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五、自动化仪器检测Viter-ATB系统和Microscan是半自动或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系统,通过系统中药敏专家系统可报告分离菌的药敏结果。第33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三节细菌耐药性和产生机制一、细菌的耐药性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细菌变成对该药物耐受称细菌耐药性。它可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前者是通过染色体DNA突变而致,后者往往是由质粒、噬菌体及其他遗传物质携带外来DNA片段导致产生的耐药性。第34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突变可由细菌自发产生或在X线等物理因素或化学物质诱导产生,一般只对一种或两种相似药物耐药,在细菌耐药性上不占主要地位。获得性耐药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转换形式产生耐药。第35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细菌耐药性的生物化学机制1.产生β-内酰胺酶,水解药物β-内酰胺环而失去抗菌活性。2.产生钝化酶使抗生素失活,钝化酶有三类:①氨基糖苷类钝化酶;②氯霉素乙酸转移酶;③红霉素酶和其他灭活酶。第36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导致对抗生素的亲和力下降。4.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使抗生素不易结合产生耐药性。5.抗菌药物渗透障碍,如外膜蛋白减少和药物外排作用等。6.代谢途径的改变。第37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四节细菌耐药性检测一、特殊菌耐药性表型检测(一)耐药筛选试验:琼脂筛选试验以单一药物单一浓度检测某种细菌的耐药性。在含一定浓度测试药物的特殊培养上,点种0.5麦氏比浊度直接菌落配制细菌悬液,35℃孵育24h后观察平板上是否有菌落生长识要有1个菌落生长,均视为耐药。临床上常用于对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对庆大霉素或链霉素高水平耐药的肠球菌的检测。第38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折点敏感试验仅用特定抗生素浓度(敏感、中介或耐药折点MIC)而不使用测定MIC时所用系列对倍抗生素浓度测试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称折点敏感试验。当选择区分中介和耐药折点值药物浓度时,若两种抗药物浓度培养基均生长可判断为耐药;如在两种药物浓度均不生长则为敏感;仅在较低药物浓度培养基中生长提示为中介。第39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

(三)双相纸片试验

挑取血平板上菌落,稀释成0.5麦氏浓度菌液。均匀涂布于MH平板。中央贴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纸片,在距该纸片25mm处分别贴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和氨曲南等药敏纸片作为指示剂,35℃孵育18h观察结果。若指示剂在朝向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方向有抑菌圈扩大的现象(协同现象),则说明待检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第40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四)自动化仪器自动化仪器Microscan有测定抗菌药物抑菌的MIC值功能。原理是先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MIC值,当头孢他啶与头孢他啶十克拉维酸的MIC比值或头孢噻肟与头孢噻肟十克拉维酸的MIC比值大于或等于8(即3个对倍稀释度)即判定为此细菌产生ESBL。第41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β-内酰胺酶检测1.头孢哨噻吩滤纸片法用接种环挑取受试菌于商品化头孢哨噻吩滤纸片上,于10分钟内由黄色转变为红色即阳性结果,示产色头孢菌素的β-内酰胺环被酶打开。第42页,共66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2.碘淀粉测定法用接种环挑取受试菌混于青霉素溶液中,室温下振摇30分钟。加入淀粉液后,再加入碘液,溶液变蓝,继续振摇。若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