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脑梗死病理、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主要治疗、心理指导、护理措施、用药指导及出院指导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类型】
根据发病机制的病因,脑梗死可分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
【病因】
由于脑血栓形成的病因基础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因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是发生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脑梗死风险中的90%可归咎于10个简单的危险因素,它们依次是高血压病、吸烟、腰臀比过大、饮食不当、缺乏体育锻炼、糖尿病、过量饮酒、过度的精神压力及抑郁、有基础心脏疾病和高脂血症。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其常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等危险因素或对应的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脑梗死的前驱症状无特殊性,部分患者可能有头昏、一时性肢体麻木、无力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脑梗死发病起病急,多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病,其临床症状在发病后数小时或1~2天达到高峰。出现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和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若优势半球受累还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体象障碍。出现脑神经、锥体束损伤及小脑症状,如眩晕、共济失调、瞳孔缩小、四肢瘫痪、消化道出血、昏迷高热等,患者常因病情危重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根据】
1.头颅CT:CT检查是脑梗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迅速、准确地显示脑梗塞的部位、范围和程度。在CT图像上,脑梗表现为低密度影,可以清晰地区分出梗塞区域和正常脑组织。
2.头颅MRI:MRI检查对于脑梗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更准确地显示梗塞灶的大小、位置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MRI还可以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脑梗的预后。
3.血常规:①.通过检测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可以了解患者的贫血、感染等全身情况,为脑梗的诊断提供辅助依据。②.血脂、血糖:高血脂和高血糖是脑梗的危险因素,检测患者的血脂和血糖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的脑梗风险。③.凝血功能: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脑梗。检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有助于判断患者的凝血状态。
【主要治疗】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血栓治疗的基础,其目的是尽快恢复脑血流,减轻脑损伤。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
二、抗凝治疗抗凝治疗主要通过减少血栓形成,预防或减少血栓栓塞的发生。抗凝药物常用的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和华法林等。抗凝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血凝指标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并密切监测凝血功能。
三、康复治疗脑血栓发作后,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康复治疗的目标是恢复受损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功能锻炼、物理治疗、语言和认知训练、心理支持和日常护理等。同时,患者的饮食、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也需要得到合理调整和管理。???
【心理指导】
通过合理的环境创造、床位护理、饮食护理、卧床护理、护理观察、灌肠护理、预防血栓和康复护理等措施,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在康复过程中给予他们鼓励和帮助。
【饮食指导】
1.饮食要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2.控制饮食中的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以避免血脂升高。?
3.饮食应分次进食,细嚼慢咽,避免剧烈咀嚼和吸裂等动作。
4.维持水分平衡,保持充足的饮水量,但避免过度饮水。
【休息与活动指导】
卧床期间,患者应保持平卧,使用枕头进行头部升高。
定期翻身,保持肢体活动,避免长时间压迫同一部位。
防止患者坐起、下床活动,以防止发生跌倒。
【护理方法指导】
1、偏瘫肢体的护理
(1)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体位,以减少关节脱位及足下垂。
(2)禁止拖拉患侧肢体。
(3)当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进行偏瘫肢体的主动、被动康复训练。
(4)给予气压治疗,清醒患者指导踝泵运动,每次3组,每组50次,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2、失语的护理?
(1)采用提示板进行书写,护士将具体的词句写在提示板上进行询问,满足患者需要。
(2)利用表情-手势-语言相结合方法进行交流,或使用具体实物交流。?
(3)对感觉性失语的患者要注意观察其表情、动作,摸索规律,满足其需要。?
【用药指导】
1.定期服药:脑梗死患者应按医嘱定期服用药物,如抗凝剂、抗血小板药物等,以预防血栓形成。
2.注意药物的副作用: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遇到异常反应及时就医。
3.遵医嘱调整用药:按照医生的建议调整用药剂量,避免过量或减量。
4.不随意更改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