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传染病制度及传染病应急预案.docx
文件大小:40.47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3.93千字
文档摘要

传染病制度及传染病应急预案

?一、传染病制度

(一)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1.责任报告人

本单位所有医疗卫生人员均为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报告人。

2.报告时限

(1)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3)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直报。

3.报告内容

传染病报告卡应准确、完整地填写病人的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发病日期、诊断日期等内容。

(二)传染病疫情监测制度

1.设立专门的疫情监测小组,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本单位及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疫情信息。

2.定期对门诊、住院病人进行筛查,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例。

3.加强与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沟通与协作,及时获取疫情动态信息。

4.对重点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进行专项监测,分析疫情趋势,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

(三)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1.在医疗机构入口处设立预检分诊点,配备专业人员负责对就诊病人进行初步筛查。

2.预检分诊人员应询问病人的症状、病史、流行病学史等,进行体温检测等必要检查。

3.对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引导至专门的发热门诊或隔离诊室进一步诊治,避免与其他病人混诊。

4.做好预检分诊记录,详细登记病人信息及预检情况。

(四)传染病隔离制度

1.根据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设立相应的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

2.对确诊或疑似传染病病人,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

3.隔离病房应严格执行消毒、通风等制度,确保环境安全。

4.医护人员进入隔离病房应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做好个人防护。

5.对隔离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

(五)传染病消毒制度

1.制定消毒管理制度,明确消毒责任人和消毒方法。

2.对诊疗场所、医疗器械、物品等进行定期消毒。

3.对传染病病人居住过的房间、使用过的物品等,在病人出院或死亡后进行终末消毒。

4.选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产品,并按照规定的浓度、剂量和作用时间进行消毒。

5.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确保消毒质量。

(六)传染病防护制度

1.为医护人员及其他可能接触传染病病人的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用品,如防护服、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2.开展防护知识培训,使工作人员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和技能。

3.对接触传染病病人的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必要时进行预防性用药。

4.工作结束后,指导工作人员正确脱卸防护用品,避免自身感染。

(七)传染病培训制度

1.定期组织全体工作人员参加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传染病防控意识和能力。

2.培训内容包括传染病的诊断、治疗、疫情报告、消毒隔离、防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邀请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专家进行授课,或组织内部培训师资进行培训。

4.对新入职人员进行岗前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5.鼓励工作人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传染病防治培训,并将培训情况纳入个人绩效考核。

(八)传染病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1.建立传染病应急物资储备库,储备足够数量的防护用品、消毒药品、医疗器械、救治设备等应急物资。

2.制定应急物资采购、储存、保管、发放等管理制度,确保应急物资质量完好、数量充足、可随时调用。

3.定期对应急物资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新,及时补充短缺物资。

4.建立应急物资使用登记制度,详细记录应急物资的领用情况。

二、传染病应急预案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2.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及相关预案制定本预案。

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本单位内发生的各类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置。

4.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