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规范
?一、引言
中小学校是学生集中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人员密集,传染病容易传播。做好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对于保障师生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至关重要。本管理规范旨在明确中小学校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措施和流程,确保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强化健康教育,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师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防止传染病传入、传播和爆发流行。
2.依法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依法履行学校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职责,规范各项管理行为。
3.分级负责:根据学校的规模和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各级管理责任,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4.快速反应:建立健全传染病预警和应急机制,及时发现、报告和处理疫情,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扩散。
三、学校职责
1.成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
学校应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副校长担任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年级组长、班主任等为成员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制定工作计划和应急预案,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明确各部门职责
-校医室(保健室):负责学校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开展健康教育和卫生宣传,指导师生做好个人卫生和防护措施,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初步诊断和隔离,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工作。
-教务处:将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组织教师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避免因疫情导致教学秩序混乱。
-学生处: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组织开展班级卫生评比活动,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协助校医室做好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
-后勤管理部门:保障学校卫生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充足的消毒药品和防护用品,加强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定期对校园进行清洁消毒。
3.制定工作计划和应急预案
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年度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制定传染病应急预案,包括疫情报告流程、应急处置措施、人员疏散方案等,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
4.保障工作经费
学校应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包括健康教育宣传、疫情监测、消毒药品和防护用品购置、人员培训等,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四、健康教育
1.课程设置
将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小学低年级每学期不少于6课时,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每学期不少于8课时。课程内容应包括常见传染病的种类、传播途径、预防方法、疫情报告等。
2.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视频演示、实地参观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和季节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如春季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夏季预防肠道传染病等。
3.宣传活动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广泛宣传传染病防治知识,定期更新宣传内容。
-开展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的知晓率和自我防护能力。
-向家长发放传染病防治宣传资料,告知家长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健康管理。
五、疫情监测与报告
1.监测制度
-建立学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班主任负责每天对因病缺勤的学生进行追踪调查,了解学生的病情和缺勤原因,并及时登记在因病缺勤登记本上。
-校医室(保健室)负责对因病缺勤登记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如发现同一班级或年级短期内出现较多学生因病缺勤,应及时进行排查,初步判断是否为传染病疫情。
2.报告流程
-当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时,校医室(保健室)应立即对患者进行隔离,并及时通知家长带患者到医疗机构就诊。
-校医室(保健室)在接到医疗机构的确诊报告后,应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学校应在24小时内将传染病疫情信息在校园内进行通报,告知师生和家长,提醒做好防护措施。
3.报告内容
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包括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班级、人数、主要症状、初步诊断、已采取的措施等信息,并及时续报疫情的发展和处理情况。
六、预防措施
1.环境卫生管理
-建立健全学校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定期对校园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校园环境整洁卫生。
-加强教室、宿舍、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