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1.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被划分成一些中心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高校丢
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它们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
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A.民族国家崛起推动高校世俗化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化兴起
C.宗教改革使高校丢失学术自由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化
2.马丁-路德把基督教经典翻译成德文,使得被方言分开的德意志各邦可以用同一种语言沟
通。对德国来说,马丁?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对这则材料的解
读最精确的是()
A.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B.马丁-路德的译书推动德意志宗教改革
C.宗教改革促进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萌发
D.宗教改革使德意志实现了民族国家独立
3.1516年,法兰西斯一世同罗马教皇利奥十世签订了《波伦亚条约》。依据这个条约,国王有
权任命教会的高级教职,有权向圣职界征税。1539年,法兰西斯一世下令国家法令运用法语,
不得运用教会惯用的拉丁文。上述举措()
A.引发基督教改革运动B.动摇基督教至高权威
C.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D.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4.高建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一书指出,在国际法之父哥劳秀斯看来,国际法是处理国与
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
这意味着()
A.国际法准则其实是一种契约B.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
C.全部国家都必需遵守国际法D.国际法能削减国家间的冲突
5.一战后,美国提倡建立国际联盟,却最终并未加入,国际联盟最终为英法所掌控。而二战后初
期始终到60年头初这段时间的联合国大会却被人称为美国的表决机器。这一变更实质上说明
()
A.二战使美国的经济地位提高B.英、法两国遭遇斗争重创
C.美国为二战成功做出突出贡献D.国家综合国力确定国际地位
6英.国宗教改革家威克里夫把《圣经》译成英语,并主见《圣经》是信仰唯一的依据。同样,
马丁?路德也于1543年译出德文版的《圣经》。这些做法在当时()
A.减弱了基督教在欧洲的影响B.彻底摧毁了罗马教皇的政治权威
C.推动了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D.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7.1815年的维也纳和会、1878年的柏林会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其次次世界大
战后的旧金山会议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可谓都是以威斯特伐利亚会议为样板。这主要说明威斯
特伐利亚会议()
A.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解决了欧洲各国之间长期的冲突和冲突
C.确定了此后100多年国际关系体系的总体框架
D.为以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国际争端供应了范例
8.《非战公约》规定:各缔约国指责用斗争来解决国际争端,并在相互关系中放弃以斗争作为
执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同时,美国宣称,每个国家“有权确定状况是否须要诉诸斗争以实行防
卫o材料意在说明《非战公约》()
A.维护和平的实际作用大打折扣B.能有效制止军备竞赛
C.明确废弃斗争、维护和平的责任D.敬重各国的独立主权
9.1945年4月至6月,来自50个国家的代表齐聚旧金山,参与联合国家国际组织大会,代表们
起草的《联合国宪章》,获得全票通过。1948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世界人权宣言》,
八个国家弃权,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反对。这反映了()
A.大国强权政治的深刻影响B.各国政治利益走向趋同
C.人类对强权和斗争的反思D.新的国际秩序由此建立
10.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之所以被称为是一场强化王权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A.实行保留天主教会势力的宗教改革B.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C.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