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xx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docx
文件大小:40.05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4.44千字
文档摘要

xx公司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

?一、总则

1.目的

为有效识别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危险源,评价其风险程度,制定并实施风险控制措施,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保护公司财产,特制定本制度。

2.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xx公司所属各部门、车间、班组及所有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

3.职责分工

-安全管理部门

-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公司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

-汇总各部门的危险源信息,建立公司危险源数据库。

-定期对公司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

-各部门

-负责本部门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的具体实施。

-组织本部门员工学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知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

-对本部门识别出的危险源及时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并将相关情况报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员工

-积极参与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工作,发现身边的危险源及时报告。

-严格遵守公司制定的风险控制措施,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二、危险源辨识

1.辨识范围

-厂址:包括地形、地质、气象条件、周边环境等。

-厂区平面布局:功能分区、危险设施、安全间距等。

-建筑物:结构、防火、防爆、通风等。

-生产工艺过程:物料输送、化学反应、自动化程度等。

-生产设备、装置:运行状况、维护保养、安全附件等。

-物料: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等。

-作业环境:粉尘、噪声、辐射、高温、低温等。

-管理因素: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人员资质、应急救援等。

2.辨识方法

-安全检查表法:依据相关标准、规范和公司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检查表,对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检查,识别危险源。

-工作危害分析法(JHA):针对具体的作业活动,识别每一步骤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FMEA):分析生产设备、装置可能发生的故障模式及其对系统的影响,识别危险源。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对生产工艺过程进行系统分析,识别工艺过程中的危险源。

3.辨识步骤

-作业活动划分:按照生产流程或作业内容,将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作业活动单元。

-危险源识别:采用适当的辨识方法,对每个作业活动单元进行危险源识别,填写《危险源辨识清单》,详细记录危险源的名称、所在位置、可能导致的事故类型等信息。

-信息收集与分析:收集与作业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操作规程、事故案例等信息,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分析,确定其存在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

三、风险评价

1.评价准则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根据以往事故经验、现场观察、故障模式分析等,评估危险源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为以下等级:

-极不可能发生(L=1)

-可能性极小(L=2)

-可能但不经常(L=3)

-较可能(L=4)

-很可能(L=5)

-极可能(L=6)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评估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分为以下等级:

-极少暴露(E=1)

-每年几次暴露(E=2)

-每月几次暴露(E=3)

-每周几次暴露(E=4)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E=5)

-连续暴露(E=6)

-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C):根据事故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后果,评估其严重程度,分为以下等级:

-轻微伤害(C=1)

-轻伤(C=2)

-重伤(C=3)

-重大伤亡(C=4)

-特大伤亡(C=5)

-灾难性(C=6)

-风险值(D):风险值D=L×E×C,根据风险值大小确定风险等级,分为以下五级:

-可忽略风险(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