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雷安全风险分级管控要求油库、气库建设工程和场所
4
QX/T738—2024
附录A
(规范性)
危险源评价方法
A.1雷电灾害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A.1.1评价方法
雷电灾害事故发生可能性评价应先按表A.1进行雷电灾害事故发生可能性评价因子赋值,再按公式(A.1)计算,其中,权重值Wi、W.W?由层次分析法确定。
表A.1雷电灾害事故发生可能性评价因子赋值
评价因子
赋值
I
2
3
雷击发生可能性等级
Ⅱ
Ⅱ
I
L
雷电防护装置现状
雷电防护装置正常运行
雷电防护装置存在隐患
雷电防护装置缺失或失效
L
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及
执行情况
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且执行到位
防雷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
无防雷安全管理制度
L
L=W?×L+W?×Lg+W.×L…(A.1)
式中:
L——雷电灾害事故发生可能性,L级差为1,当L大于1且小于等于2时,L取2,依此类推:
L——雷击发生可能性等级分值,雷击发生可能性等级按照A.1.2确定:
L——雷电防护装置现状分值:
L?——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分值:
W?——雷击发生可能性等级权重值;
W?——雷电防护装置现状权重值;
w.——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权重值。
A.1.2雷击发生可能性等级
雷击发生可能性等级确定应先按表A.2进行雷击发生可能性评价因子赋值,再按公式(A.2)计算雷击发生可能性分值,最后按表A.3划分为I、Ⅱ、Ⅲ三个等级。
表A.2雷击发生可能性评价因子照值
评价因子
赋值
P.
1
2
3
4
5
雷击密度
次/(km2·a)
[0.1
[1.2]
(2.3)
[3.4]
[4.00]
P
雷电流强度
kA
[0.10]
[10.20]
[20.40]
[40.60]
[60.0]
P?
评价因子
赋值
P.
1
2
3
5
土壤电阻率·m
[3000,0o]
[1000.3000]
[300.1000]
[100.300]
[0,100]
P
地形地貌
平原
丘陵
山地
河流、湖怕、低注潮湿地区,山问风口等
旷野孤立或突出区域
P.
相对高度
凤险单元被比风
险单元内高的外部建(构)筑物或其他雷击可接闪物所环绕
风险单元外局部
方向有高于风险单元内的建(构)筑物或其他雷击可接闪物
风险单元外建(构)筑物或其他雷击可接闪物与
风险单元内高度基本持平
风险单元外建(构)筑物或其他雷击可接闪物低
于风险单元内高度
风险单元外无建(构)筑物或其他雷击可接网物
P
占地面积m2
[0,2500]
[2500,5000]
[5000,7500]
[7500,10000]
[10000,c]
P.
等效高度
m
[0.30]
(30,45)
[45.60]
[60.100]
(100.00)
P?
风险单元内建(构)筑物防雷
分类
第三类
第二类
第一类
P
风险单元内建(构)筑物防雷分类应符合GB50057的规定。
雷击发生可能性分值
雷击发生可能性等级
[8.18]
Ⅱ
[19.29]
Ⅲ
[30.40]
I
评价因子
赋值
S
2
3
风险单元现场人数最大值
[0.10
[10.30]
[30.00]
S
风应单元边界外500m范围内防护目标情况
无防护目标
仅涉及1~2个一般防护日标中的三类防护目标
步及防护日标的
其他情况
S,
风险单元化学品固有
危险性等级
Ⅱ
I
S
风险单元现场人数最大值应符合QX/T85的规定。
评估风险单元边界外500m防护日标情况应符合GB36894的规定。
评价因子
赋值
M
1
2
3
火灾危险性类别
丁、戊类及其他
乙、丙类
甲类
M
化学品急性毒性危害类别
为别4,类别5及其他
类别2,类别3
类别1
M
危险工艺和撤作
不涉及危险化工工艺和金属有机物合成反应(包
括格氏反应》,且采用连续、间歇或半连续操作
涉及危险工艺和金属有机物合成反应(包括
格氏反应),且采用连续操作
涉及危险工艺或金属有机物合成反应(包括
格氏反应),且采用间歌或半连续操作
M
重大危险源等级
非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
三级、四圾
二级、一级
M
火灾危险性类别应符合GB50016的规定。
化学品急性毒性危害类别应符合GB30000.18的规定。重大危险源等级应符合GB18218的规定。
化学品固有危险性分值
化学固有危险性等级
1
Ⅱ
2
3
I
管控内容
管控措施
极高风险
高风险
一般风险
非工程性措施
建立健全防雷安全风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