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碳尺度自然资源要素碳循环调查技术规
范(1:250000)》(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
2024年11月1日
目录
一、工作简况1
(一)任务来源1
(二)主要编制过程1
(三)起草单位5
(四)主要起草人5
二、标准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确定依据5
(一)标准编制原则5
(二)标准主要内容6
(三)确定依据10
三、试验验证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11
四、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技术内容的对比情况,或者与测试的国外样品、样机的有关数据对比情
况12
五、以国际标准为基础的起草情况,以及是否合规引用或者采用国际国外标准,并说明未采用国际
标准的原因13
六、与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相关标准的关系13
七、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13
八、涉及专利的有关说明14
九、实施标准的要求,以及组织措施、技术措施、过渡期和实施日期的建议等措施建议14
十、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14
《流域碳尺度自然资源要素碳循环调查技术规范(1:250
000)》(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2021)的发展要求,国家标准化管理委
员会要求自然资源部制定《流域碳尺度自然资源要素碳循环调查技术规范
(1:250000)》。2023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发布了《2023年度自然资源标准制
修订工作计划》,下达了《流域碳尺度自然资源要素碳循环调查技术规范
(1:250000)》制定任务(计划号:202311012),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自然
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牵头组织成
立标准起草组。起草组根据近年来开展的全国典型地区自然资源碳汇综合调
查与潜力评价工程项目的基础上,通过资料搜集,充分研讨,总结自然资源
碳汇调查工作经验,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制定而成。
(二)主要编制过程
1.工作背景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2020年9
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全世界郑
重宣布,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
实现碳中和。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2021年中国政府网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
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重磅文件,提
1
出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
和标准计量体系。同年,为统筹推荐标准化发展《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出
台,文中提出完善可再生能源标准,研究制定生态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
标准。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部署了地质调查领域的标准化
工作,其中明确提出构建自然资源统一调查、登记、评价、评估、监测等系
列标准。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导国家标准的制定与
实施,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国家标准委、中央网信办、
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生态环境部、住建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应
急部联合编制印发了《“十四五”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规划》,
规划明确了要加强自然资源标准及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制定。为响应国家
政策文件,自然资源部印发《自然资源标准化管理办法》提出依据自然资源
部职责,加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评估、确权登记、保护、资产管理
和合理开发利用,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海洋和地质防灾减
灾等业务,以及土地、地质矿产、海洋、测绘地理信息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自然资源部2022年度发布《自然资源标准体系》相关内容,规划了自然资
源调查、监测、及生态系统碳汇等方面标准的制定。强调标准化是自然资源
科学管理的技术基础,对于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