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3.8抗凝系统高清版本.pdf
文件大小:614.33 KB
总页数:11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1.76千字
文档摘要

抗凝系统

主讲人:李俊波

抗凝系统

抗凝物质:

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抗凝血酶Ⅲ、C1抑制物、A1-抗胰蛋

白抑制物、A2-纤溶酶、A2-球蛋白、肝素辅助因子等。其中抗

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最重要:肝合成。抑制丝氨酸蛋白

酶的活性。(IIa、VII、IXa、Xa、XIIa属丝氨酸蛋白酶)

灭活凝血因子

2、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factorpathwayinhibitorTFPI):

血小板内皮细胞合成糖蛋白。

作用:抑制凝血因子Ⅹa的催化活性;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Ⅶ-

Ⅲ复合物。以负反馈方式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

抗凝系统

3、蛋白质C系统:

有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和蛋白质C抑制物。以

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激活的蛋白质C

具有多方面的抗凝血、抗血栓功能。

作用:

(1)灭活凝血因子Va、VIIIa

(2)限制Xa与血小板结合(通过灭活Va)

(3)增强纤维蛋白的溶解(通过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

抗凝系统

4、肝素(Heparin)

酸性粘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血管内皮细

胞产生

作用及其机制:

(1)增强抗凝血酶和肝素辅助因子II的抗凝作用

(2)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激活物

(3)抑制血小板发生粘着、聚集和释放反应

(4)抑制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抗凝系统

抗凝血酶Ⅲ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精氨酸残基。

凝血因子Ⅱa、Ⅶ、Ⅸa、Ⅹa、均属丝氨酸蛋白酶,其活性

中心均有丝氨酸残基。

精氨酸残基与凝血因子中的丝氨酸残基结合,封闭了这些

酶的活性中心而使之失活。

每一分子抗凝血酶Ⅲ可与一分子凝血酶结合。

抗凝系统

肝素是一种酸性粘多糖,主要由嗜碱性粒细胞和

肥大细胞产生,存在于大多数组织中。

它能抑制对凝血酶原的激活,抑制纤维蛋白原转

变为纤维蛋白。

肝素与抗凝血酶Ⅲ协助完成、相辅相成。

阻止血液凝固的体外因素

(1)物理(机械、温度等)因素

(2)化学因素

Ca2+柠檬酸钠草酸钾

(3)生物制剂

抗凝血酶Ⅲ

维生素K

血管舒缓素和香豆素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小结: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加速凝血

(1)加钙:Ca2+在凝血过程中,不仅具有催化作用,而

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

(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Ⅻ和促

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

(3)应用促凝剂:维生素K、止血芳酸等。

维生素K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以加

速凝血。

(4)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

小结: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延缓凝血

(1)除钙剂:①柠檬酸钠→与Ca2+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

性络合物→血Ca2+↓;②草酸铵或草酸钾→与Ca2+结合成

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血Ca2+↓。

(2)降低血液温度。

(3)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

(4)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

小结: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加速或延缓血液

凝固。根据对血液凝固机理的认识,可以

采取一些措施以延缓或加速血液凝固。

血液与光滑面相接触血液与糙面相接触

减低创面的温度提高创口的温度

除去Ca2+和纤维蛋白添加维生素K

加入抗凝剂

下节课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