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既是科学,更是艺术。过于僵化的制度设计,往往使学校失去生命力;单纯追求灵活,却可能导致组织涣散、方向迷失。
在教育管理的漫长实践中,明智的校长逐渐领悟到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管理的本质是把握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既要有壁垒分明的标准线,也要预留富有弹性的成长区。
四抓四放正是这种管理智慧的凝练表达,它不仅是工作方法论,更是一种管理哲学。校长通过把握抓与放的辩证关系,在规范与创新、权威与信任、标准与个性之间建立起动态平衡,最终形成健康持续的学校生态。
四抓:
织密学校发展的基础网络
(1)抓思想:确立办学方向的灵魂工程
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凝聚思想共识。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教育的历史使命。好校长善于将宏大教育理念转化为全体教师的精神坐标,通过定期开展教育思想研讨、组织学习共同体活动、设立校本化育人目标,让抽象理念成为具体行动指南。
例如,构建三维一体校本德育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校园文化建设清单、班级管理评价标准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项目,使思想引领真正融入学校血脉,成为教育实践的内在动力。
(2)抓队伍:激活学校变革的核心引擎
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通过科学的梯队建设机制,形成青蓝结对—骨干引领—名师示范的成长阶梯,让每位教师都能看到个人发展与学校建设的融合路径。重点构建能力提升—过程评价—成果认定的专业发展闭环,使教师从被动培训转向主动成长。
例如实施双培养工程,既培养学科带头人,也培养班主任领军者;既注重教育家型教师培养,也关注研究者型教师发展,形成多元互补的教师专业生态,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
(3)抓课堂:守护教育质量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中心载体。
建立从备课—实施—反思—改进的全流程质量监控体系,通过集体备课制度、同课异构研讨、教学常规检查等手段,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稳定性。重视构建知识建构—能力训练—思维发展的多维课堂评价标准,避免单一化的教学模式。
例如推行5+3课堂模式,即课堂必须体现五个基本环节(目标引领、知识建构、深度思考、当堂检测、有效反馈),同时鼓励教师在此基础上发展三个个性化教学特色,实现标准引领与创新突破的平衡统一。
(4)抓文化:塑造学校发展的精神场域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标识和育人环境。
通过系统设计校训、校风、校歌等文化符号,建立完整的仪式文化体系,形成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制度育人的文化育人机制。重点打造融知识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浸润式文化场景,使育人目标内化为校园的精神气质。
例如建设一校一品特色文化项目,围绕区域文化特点或学校传统优势,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主题活动和社团项目,形成鲜明的学校文化个性,让师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归属、获得认同、产生自豪。
四放:
激发学校创新的活力源泉
(1)放手脚:赋予教师专业自主的创造空间
教育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创造性活动。
好校长懂得在遵循基本规范的前提下,为教师提供充分的专业自主权。通过建立底线清晰—过程开放—结果多元的柔性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课程开发、评价方式等方面大胆创新。
例如实施教师课程领导力培育计划,支持教师根据自身专长和学生需求,自主开发校本课程、设计主题活动、组建学习共同体,真正让教师成为课程的设计者而非简单执行者,激发其专业热情和创造潜能。
(2)放眼界:拓展教育视野的成长通道
开阔的视野是学校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组织外出学习、专家引进、网络研修、学术交流等多种方式,打破校园围墙,构建开放性学习生态。重点建立走出去—引进来—本土化的学习转化机制,使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成为本校发展的有机养分。
例如建立校际联盟或名校结对项目,通过共同教研、跨校听课、师资互派等形式,让教师突破经验局限,在更广阔的专业对话中反思教育实践,获得职业新视角,最终形成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学校学习文化。
(3)放压力:创造身心和谐的工作环境
教育是关乎生命成长的人文事业。
好校长懂得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减少不必要的行政负担、建立人文关怀机制,缓解教师过度的工作压力。重视构建专业发展—情感支持—个人成长的教师关怀体系,让教师感受职业尊严和组织温度。
例如设立减负清单,定期梳理并精简各类报表材料和会议活动;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支持系统,通过定期团建活动、生日关怀、困难帮扶等措施,营造温暖和谐的教师文化,让每位教师都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教育教学。
(4)放声音:构建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
学校治理需要集体智慧的支撑。
通过完善教代会制度、建立校务公开平台、设立教师意见征集渠道,保障教师对学校重大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重点构建广泛征求—充分讨论—科学决策—及时反馈的民主决策流程,使学校管理从行政命令转向共同治理。
例如在制定学校发展规划、年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