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和影子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五四制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太阳和影子》是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青岛版五四制教材的第二章第二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太阳光下的影子展开,内容包括:
1.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太阳光下的影子;
2.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
3.探究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随太阳位置变化的关系;
4.应用影子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思考能力,通过观察影子的变化,激发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2.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理解影子的形成原理及太阳位置与影子关系。
3.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探究影子变化,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影子的形成原理:学生需要理解光在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物体时,会在物体背后形成影子。
举例:通过展示手电筒照射物体形成的影子,让学生直观感受影子的产生过程。
-影子与太阳位置的关系:学生需要掌握太阳位置变化时,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规律。
举例:通过模拟不同时间段太阳的位置,观察物体影子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对影子的影响。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包括:
-影子方向的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太阳光与地面的夹角如何影响影子的方向。
举例:利用太阳光的角度模型,让学生亲自调整光源角度,观察影子方向的变化,从而理解太阳光与地面夹角对影子方向的影响。
-影子长度的变化规律: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影子长度随太阳位置变化的具体规律。
举例:通过在不同时间段测量同一物体影子的长度,记录数据并绘制曲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影子长度随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投影仪、电脑、白板、手电筒、不透明物体模型
-课程平台:校园教学管理系统
-信息化资源:教学PPT、科学实验视频、影子变化互动软件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实验、实物演示、互动讨论、观察记录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太阳光下的影子?影子是怎么产生的?”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影子的观察和认识,从而自然导入新课《太阳和影子》。
2.讲授新知(20分钟)
-通过实物演示,使用手电筒照射不同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影子的形状和大小。
-利用PPT展示太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影子的形成原理。
-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探讨太阳位置变化对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影响,并给出科学解释。
-播放科学实验视频,展示不同时间点同一物体影子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影子的变化规律。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一个手电筒和几个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模拟太阳光下的影子,观察并记录影子的形状、大小和方向。
-各小组汇报观察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影子变化的规律,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简要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影子形成原理和太阳位置与影子关系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本节课学到的关键知识点,确保学生对影子知识有清晰的认识。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学生课后观察并记录一天中同一物体影子的变化情况,第二天向全班分享观察结果。
-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设计一个小实验,探究影子的形成和变化,下节课向同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自然探索:影子的秘密》:一本介绍影子现象及其科学原理的儿童科普书籍。
-《科学实验盒子》:包含影子实验所需材料及指导手册的实验盒子,适用于学生动手操作。
-“光影游戏”APP:一款通过互动游戏方式让学生探索光影关系的应用程序。
-天文馆或科技馆参观:现场观看影子变化的科学展览,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
-《太阳的故事》:一部关于太阳和地球关系的纪录片,涵盖太阳光对地球生活的影响。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自然探索:影子的秘密》,加深对影子知识的理解。
-利用《科学实验盒子》进行家庭实验,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探索影子形成的更多奥秘。
-安排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使用“光影游戏”APP,以游戏化的方式巩固课堂所学。
-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科技馆的相关展览,实地观察影子变化,并与馆内专业人员交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观看《太阳的故事》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包括影子的形成,以及太阳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建议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观察不同时间段同一物体的影子变化,记录数据并绘制变化曲线,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整理能力。
-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