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9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七(2)
一、温故知新,把握主旨
⒈导入: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眼里,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到了张继和纳兰性德的的笔下,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翻开课本,自由朗读?秋思?和?长相思?。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五分钟。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还要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争取把它读得有味。
⒉自由读两首古诗词,要求读得正确、通顺。通过看注释,查资料,试着说说两首诗词的大概意思。
⒊指几名学生读,正音。
⒊比照阅读,初步了解两诗词异同。
两诗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其中?长相思?是词,词又叫长短句,因此,诗句与诗句不同,根据词牌填写,字数有多有少。长相思是词牌名,内容多写男女或朋友久别思念之情。
⒋同样的思乡之情,但表达却不相同。和你的伙伴好好读诗,看看诗人们是怎么表达的?
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读。
[通过比照阅读,引导学生悟出诗、词的不同特点。]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㈠学习?秋思?
⒈指名朗读古诗。
⒉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气氛。〕
④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比照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比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设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土,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想象说话:假设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
①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开封是什么意思?〔翻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换位思考,写话体验:
出示提示语: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⒊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㈡学习?长相思?
⒈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⒉谈初读感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⒊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⒋全班交流。
⑴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全班交流: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比照反衬碎字之苦涩: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