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六章第1节质量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意图
本节课围绕“质量”这一核心概念展开,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特性以及测量方法。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探究质量的概念,提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科学思维,理解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增强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质量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质量的概念,明确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②掌握质量的测量方法,包括天平的使用原理和操作步骤。
2.教学难点,
①理解质量与重量的区别,区分两者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②正确使用天平进行质量测量,包括调节平衡、放置物体、读取数据等操作,确保测量的准确性。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新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质量概念相关的图片、图表,以及天平工作原理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准备天平、砝码、不同质量的物体等实验器材,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设置实验操作台和讨论区,便于学生分组实验和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生活中不同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各异,但它们都有一定的重量。
-引出课题:“质量”,并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讲授新知(20分钟)
-教师讲解质量的概念,强调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量。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体在相同环境下的质量测量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介绍天平的工作原理,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总结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区分一个物体的质量大小?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点评和总结。
-练习题目:给出几个物体的描述,要求学生判断它们的质量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收集答案并进行讲解。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质量的概念、特性以及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称重、平衡等。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物体的质量,培养科学素养。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①查阅资料,了解质量在不同学科中的意义。
②设计一个实验,测量家中常见物品的质量。
③思考质量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强调作业完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学生按时提交。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物质的密度:介绍密度的概念,讲解密度与质量、体积的关系,以及密度在物质鉴别中的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通过实例说明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现象。
-天平的历史与演变:展示不同类型的天平,如古代的戥子、现代的电子天平等,介绍天平的发展历程。
-质量在科技领域的应用:探讨质量在航空航天、汽车制造、建筑材料等领域的应用,如飞行器的质量控制、汽车轻量化设计等。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测量并记录其质量,分析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不同物质的密度,并尝试解释密度差异的原因。
-安排学生参观科学博物馆或科技馆,了解天平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实验,设计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科技新闻,了解质量在科技发展中的最新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阅读科普书籍,如《物质的奥秘》、《化学的起源》等,拓宽知识面。
-安排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撰写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发现。
-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或创新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讲座,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接触前沿科学知识。
板书设计
①质量的概念
-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量
-质量与形状、状态、位置无关
②质量的特性
-不随形状改变而改变
-不随状态改变而改变
-不随位置改变而改变
③质量的测量
-天平的使用
-质量单位:千克(kg)、克(g)
-质量与重量的区别
④质量的应用
-物质的鉴别
-科学实验中的质量控制
-生活中的质量计量
反思改进措施
反思改进措施(一)教学特色创新
1.互动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