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与我们(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人教鄂教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电与我们(说课稿)-2024-2025学年科学三年级上册人教鄂教版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电与我们”为主题,结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电的基本特性。通过实验探究、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提升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通过电现象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科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从身边事物中发现科学,培养跨学科思维,促进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电的产生与传播、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电流的概念,以及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解决办法:
1.通过直观演示和实例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的产生和传播。
2.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电流的变化,从而加深对电流概念的理解。
3.利用电路图和实际应用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压、电阻对电流的影响,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突破理解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关系的难点。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设计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电流的形成和作用,培养合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3.利用多媒体展示电的广泛应用,如家用电器、交通信号等,增强学生对电的认识。
4.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电路连接过程,加深对电路基本原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一段关于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视频,如家用电器、交通信号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电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它们是如何工作的?
3.学生分享,教师总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电与我们。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讲解电的产生与传播,展示静电现象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2.介绍电流的概念,通过电路图讲解电流的形成和传播。
3.讲解电压、电阻对电流的影响,通过实验演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4.分析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明、通信、交通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电路连接实验,巩固电流的形成和传播。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电流是如何形成的?电压、电阻对电流有什么影响?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加深理解。
五、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电路,让学生观察并思考电路中电流的流向。
2.学生举手回答,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思考电路中电流的传播规律。
3.教师提问:如果电路中的电阻增大,电流会发生什么变化?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总结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教师提问:电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安全隐患?我们应该如何避免?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强调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3.教师提问:除了照明、通信、交通,电还有哪些应用?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让学生调查家中电器的工作原理,下节课分享。
教学过程设计总用时:45分钟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电流的形成原理:介绍电流的形成过程,包括电荷的移动、电源的作用等。
-电路的基本元件: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等电路元件的基本特性和应用。
-电路图的基本符号:介绍电路图中的常见符号,如电池、开关、灯泡等。
-家庭电路的安全知识:介绍家庭电路的安全使用规范,如正确接线、避免触电等。
-电力工程的基本知识:简要介绍电力工程的基本概念,如发电、输电、配电等。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在线资源查找关于电流形成原理的科普文章或视频,加深对电流本质的理解。
-建议学生制作简单的电路模型,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电流的变化。
-利用网络资源或学校图书馆,查找电路图符号的详细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路图。
-组织学生进行家庭电路安全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家长协助,了解家中电器的安全使用方法。
-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或社区组织的电力工程参观活动,实地了解电力工程的基本流程和设备。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一个小型电路项目,如制作一个简单的电子钟或报警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通过小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