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摩擦力说课稿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8.3摩擦力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1月15日第2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2.培养科学思维,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增强科学态度与责任,认识到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性。
4.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学会分析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摩擦力的概念,能够区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②掌握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的关系,能够通过实验验证。
③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走路、车辆行驶等。
2.教学难点,
①摩擦力的方向判断,学生需要理解摩擦力总是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的计算,涉及动摩擦因数的引入和应用,需要学生理解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③摩擦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何将摩擦力的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设计防滑措施等。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摩擦力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概念。
3.实验器材:准备弹簧测力计、不同粗糙度的表面材料、木块等,用于摩擦力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实验操作台,安排分组讨论区,确保学生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和实验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摩擦力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需要克服摩擦力的情形?”
展示一些关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如鞋底的花纹、汽车刹车等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摩擦力的魅力或特点。
简短介绍摩擦力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摩擦力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摩擦力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
3.摩擦力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摩擦力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摩擦力案例进行分析,如不同材料的摩擦系数比较、摩擦力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摩擦力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摩擦力在特定领域(如工程、医学等)的应用和挑战,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摩擦力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如何提高摩擦力”、“摩擦力在环保中的应用”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摩擦力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摩擦力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摩擦力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摩擦力知识。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应用的小论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7.实验操作(20分钟)
目标: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和影响因素。
过程: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使用不同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木块、不同粗糙度的表面等)。
指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摩擦力的变化,分析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现象和结论。
8.课堂练习(10分钟)
目标:巩固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的掌握,提高应用能力。
过程:
发放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9.课堂总结(5分钟)
目标:再次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复习任务。
过程: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摩擦力的定义、影响因素等。
布置课后复习任务,要求学生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并准备相关实验或思考题。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