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中的第七课《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
4.在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文化理解与传承: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理性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社会参与:通过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3.继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
难点:
1.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性。
2.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解决办法:
1.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其当代价值。
2.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节日习俗、传统艺术等,从而突破理解难点。
3.设计实践活动,如小组合作研究、文化创作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继承和发展的方法,增强体验感和参与度。
4.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教师通过引导式教学,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形成批判性思维。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配备《哲学与文化》必修四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历史文献、传统文化视频片段、文化传承案例资料等。
3.教室布置:设置多媒体展示区,准备白板和记号笔,便于展示和记录讨论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了解?它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展示一些中华传统文化的图片或视频片段,如春节、中秋节的习俗,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简短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特点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及组成部分。
过程:
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如思想观念、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
详细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案例进行分析,如《弟子规》、《论语》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案例分析等。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论语》、《道德经》、《弟子规》、《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