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意图
本单元以“历史与社会”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历史背景,感受社会变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过程中,将结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同时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思辨能力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从文学作品中提炼思想,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深入理解文本主题。例如,在《红楼梦》的学习中,重点把握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以及作品所反映的封建社会的腐朽与衰败。
-重点二:分析人物形象。如《骆驼祥子》中,重点分析祥子的人物性格变化,从勤劳朴实到绝望堕落,揭示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
-重点三:鉴赏文学语言。如《边城》中,重点赏析沈从文独特的乡土语言和细腻的情感描写。
2.教学难点
-难点一:跨文化理解。例如,在比较阅读《红楼梦》与《源氏物语》时,难点在于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影响。
-难点二:历史背景的把握。如在学习《史记》时,难点在于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这些背景如何影响历史人物的行为。
-难点三:文学作品的深层解读。如《呐喊》中,难点在于挖掘鲁迅小说背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纸质教材、教学参考书
-课程平台:学校图书馆资源、在线教育平台(如国家数字图书馆、中国知网)
-信息化资源:历史图片、文献资料、文学作品原文及译文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辩论、视频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一段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影视片段,引发学生对历史背景的联想。
2.提出问题:“这段历史片段给你留下了哪些印象?你认为它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3.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兴趣。
讲授新课(20分钟)
1.介绍课文背景,包括作者、时代背景、作品主题等。
2.针对教学重点一:深入理解文本主题,详细讲解课文结构,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用时5分钟
3.针对教学重点二:分析人物形象,选取典型人物进行分析,如祥子的性格变化。
-用时5分钟
4.针对教学重点三:鉴赏文学语言,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
-用时5分钟
5.结合历史背景,探讨课文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作品的社会意义。
-用时5分钟
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总结。
3.针对难点一:跨文化理解,进行对比阅读,让学生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影响。
-用时5分钟
课堂提问(5分钟)
1.提出问题:“如何理解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文关怀?”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师生互动环节(5分钟)
1.教师提问:“你认为这部作品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2.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教学创新(5分钟)
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相关作品,拓展知识面。
用时总计: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后,能够熟练掌握以下知识点:
-了解课文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理解课文主题,把握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
-掌握跨文化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东西方文化差异。
2.思维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以下提升: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能力。
-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归纳、概括和推理。
3.审美情趣: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后,审美情趣得到以下培养: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审美素养。
-感受不同文学风格的美,增强对文学作品的喜爱。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