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五课时《7.2.2平行线的判定》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口试卷讲评课口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与平行线》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课学习将为加深“角与平行线”的熟悉,同时为后面学习平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因此本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习者分析
从认知结构的角度,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基本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学生已经学了平行线的定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具备了探究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基础,但在逻辑思维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并会运用所学方法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地推理并学会用数学符号写出对应的推理过程。
3.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并会运用所学方法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教学难点
1.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地推理并学会用数学符号写出对应的推理过程.
2.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学习目标
教师活动1:
师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并会运用所学方法来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根据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进行简单地推理并学会用数学符号写出对应的推理过程。
3.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学生活动1:
学生齐声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活动意图说明: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兴趣与积极性。
环节二:新知导入
教师活动2:
问题:1.在同一平面内,当直线a,b________时,我们说直线a与b互相平行.
答案:不相交
2.平行线的基本事实:过直线______一点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______。
答案:外,有且只有,平行
3.由基本事实可以得到结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_____,那么这两条直线也_________.
也就是说:如果b∥a,c∥a,那么b___c.
答案:平行,互相平行,//
导言:我们已经知道,如果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可以判断这两条直线平行.但是,由于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检验它们是否相交有困难,所以难以直接根据两条直线不相交来判断它们是否平行.那么,有没有其他判定方法呢?
学生活动2:
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回顾用平行线的定义和有关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及推论,为进一步探究平行线的判定做好准备,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环节三:新知讲解
教师活动3:
思考:如图,利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的过程中,三角尺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预设:将图简化,可以看出,画互相平行的直线a和b,实际上就是分别画相等的∠1和∠2的一条边,而∠1和∠2正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得的同位角.这说明,如果同位角∠1=∠2,那么a∥b.
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1: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
∵∠1=∠2
∴a∥b
指出:符号“∵”表示“因为”,符号“∴”表示“所以”。
观察:下面的动图,进一步理解“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探究: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
(1)内错角∠1与∠2满足什么条件时,能得出a//b?
解:如果∠1与∠2,由判定方法1,能得到a//b.
理由如下:
∵∠1=∠2(已知)
∠2=∠4(对顶角相等)
∴∠1=∠4(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提出: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常常把它转化为已知的(或已解决的)问题。
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2: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
∵∠1=∠2
∴a∥b
观察:下面的动图,进一步理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同旁内角∠1与∠3满足什么条件时,能得出a//b?
解:如果∠1+∠3=180°,由判定方法1或方法2,能得到a//b.
理由如下:
∵∠1+∠3=180°(已知)
∠4+∠3=180°(邻补角定义)
∴∠1=∠4(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追问:尝试一下,用判定方法2证明一下吧!
归纳:平行线的判定方法3: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说成: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符号语言:
∵∠1+∠3=180°
∴a∥b
观察:下面的动图,进一步理解“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