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1.5.2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docx
文件大小:555.21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3.05千字
文档摘要

分课时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1.5.2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课型

新授课√复习课口试卷讲评课口其他课口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由平行线的判定引入对平行线性质的研究,既渗透了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之间的互逆关系,又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平行线的三条性质都是需要证明的,但是为了与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相适应,性质1是通过操作确认的方式得出的,在性质1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的推理,得到性质2和性质3。这一过程体现了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渗透了简单的推理,体现了数学在培养良好思维品质方面的价值。

学习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行线的概念,但对平行线的性质和角度关系还不够了解。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所不同,逻辑思维能力也各有差异。所以个别学生对性质和判定或许已经混淆,又或许理解得比较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和总结,逐步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经历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的发现过程

2.掌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这两个平行线的性质

3.会用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进行简单的推理与判断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教学难点

例4中是性质和判定方法两方面的应用,是本节难点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环节一:复习回顾

教师活动1:

上节课我们学了平行线的一个什么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单地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几何语言:

∵EF//GH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学生活动1:

复习回顾

活动意图说明:

运用回顾进行简单的推理与计算.

环节二:新知讲解

教师活动2:

如图,直线AB//CD,并被直线EF所截

(1)根据已经知道的平行线的性质,可以得出图中哪一对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2与∠3是一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2=∠3

∵AB//CD,∠1与∠3是对顶角

∴∠1=∠2,∠1=∠3

∴∠2=∠3

∠3与∠4是一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又有什么关系?

∠3与∠4互补

∵AB//CD,∠1与∠3是对顶角

∴∠1=∠2,∠1=∠3

∴∠2=∠3

∵∠2+∠4=180°

∴∠3+∠4=180°,即∠3与∠4互补

学生活动2:

学生们思考,并相互讨论

活动意图说明: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深化定义

教师活动3:

如图,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

∠1=120°,求∠2,∠3的大小(填空)

解:已知AB//CD,

根据(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得∠2=∠1=120°,

又根据_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得∠3=___180°_-∠1=60°

学生活动3:

尝试解答,并举手示意

活动意图说明:深化定义,能更好理解平行线性质的简单运用

环节四:例题讲解

教师活动4:

例3:如图,已知AB//CD,AD//BC。判断∠1与∠2是否相等,并说明理由。

解:∠1=∠2

已知AB//CD

∴∠1+∠BAD=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同理∵AD//BC

∴∠2+∠BAD=180°(同角的补角相等)

∴∠1=∠2

例4:已知∠ABC+∠C=180°,BD平分∠ABC。∠CBD与∠D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解:∠CBD=∠D

∵∠ABC+∠C=180°

∴AB//CD(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则∠D=∠CB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D平分∠ABC

∴∠CBD=∠ABD

∴∠CBD=∠D

学生活动4:

能简单运用

活动意图说明:

例题的呈现指导学生形成更好地解题思路,并能结合之前所学的判定灵活交替使用,是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综合练习,指导学生要区分、明确新旧知识。

课堂练习

【知识技能类作业】

必做题:

1.下列图形中,由AB∥CD,能得到∠1=∠2的是(B)

ABCD

2.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1)从∠1=110°,则可知道∠2=_____度,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1=110°,则可知道∠3=________度,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1=110°,则可知道∠4=________度,根据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