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记忆讲义》
一、引言同学们,在波澜壮阔的近现代历史中,影像让很多标志性的历史时刻成为永恒记忆。一大批艺术家用镜头记录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进程,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永恒记忆”这一课,去欣赏、去学习、去创作,感受革命影像的力量。
二、欣赏革命战争时期的经典摄影作品
1.《八路军战斗在古长城(摄影)1937年沙飞》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幅作品,感受画面中八路军战士们在古长城下英勇战斗的场景。
·探讨作品的主题内涵,让学生理解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的英勇精神。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如构图、光线等,引导学生体会摄影师如何通过这些技巧来展现历史瞬间。
2.《中国革命圣地—延安古城(摄影)1938年徐肖冰》
·展示这幅作品,让学生感受延安古城的庄严与神圣。
·介绍延安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徐肖冰拍摄这幅作品的背景和意图。
·引导学生从整体风格、图像叙事等方面欣赏作品,体会延安精神的内涵。
3.《太行八路军出击晋中攻打祁县(摄影)1942年高帆》
·呈现作品,让学生仿佛置身于激烈的战斗现场。
·讲解拍摄时的背景情况,如太行山区的抗日斗争等。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动作和表情,感受八路军战士的
战斗意志。
三、收集相关资料,了解摄影作品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
分组收集资料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
收集关于这些摄影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资料。
小组汇报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收集到的资料,如摄影师的经历、拍摄时的历史背景、作品的意义等。
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强调这些摄影作品是历史的见证,它们记录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四、寻找身边的革命印记,运用构图、用光等技法进行拍摄
4.学习摄影构图
·中心式构图:以被摄主体为中心,其他元素围绕主体展开。例如《陕甘宁边区的前哨(摄影)1943年徐肖冰》,通过中心式构图突出了前哨的重要性。
·S形构图:将被摄主体沿着S形线条排列,营造出流动、优美的感觉。如《陕甘宁边区警备第三旅的骑兵团在沙漠进行军事演习 (摄影)1943年徐肖冰》。
·三角形构图:将被摄主体或元素排列成三角形,增加画面的稳定性
和立体感。比如《战士们攀越天桥(摄影)1943年徐肖冰》。
5.学习摄影用光
·顺光:光线从被摄主体的正面照射,能使物体的细节清晰,但可能会使画面缺乏层次感。
·侧光:光线从被摄主体的侧面照射,能产生明显的明暗对比,突出物体的立体感和质感。
·逆光:光线从被摄主体的背面照射,能营造出神秘、壮观的氛围,同时也能突出物体的轮廓。
6.实地拍摄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或周边寻找革命印记,如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旧址等,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构图和用光技法进行拍摄。在拍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帮助他们掌握拍摄技巧。
五、分析微电影的构成要素,了解其拍摄方法
7.微电影《怒吼吧,黄河》播放微电影《怒吼吧,黄河》,让学生整体感
受影片的氛围和内容。
8.讲解微电影的构成要素
·时间:影片所展现的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
·地点:拍摄地点,如黄河流域等。
·人物:影片中出现的革命人物。
·故事情节:通过手绘动画和照片等素材,勾勒出的逼真且震撼人心的历史情境。
9.介绍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脚本是导演对影片主题进行构思和表现的蓝图,也是拍摄工作的基本依据。
·确定主题:明确微电影的主题和立意。
·撰写脚本:将故事情节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镜头,包括镜头的景别、运镜方式、画面内容等。
·绘制分镜头:根据脚本绘制出每个镜头的草图,帮助导演和摄影师更好地理解拍摄内容。
·创作脚本:在分镜头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脚本的文字内容,包括台词、音效等。
10.学习摄影的集中技巧方式
·推:镜头由远到近,能突出被摄主体的细节和情感。
·拉:镜头由近到远,能展现被摄主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摇:摄影机位置不动,摇动拍摄,能展现广阔的场景或人物的动作。
·移:摄影机沿水平方向横移,能跟随被摄主体移动,增强画面的动感。
·跟:镜头跟随被摄主体同步运动,能更好地表现被摄主体的动作和情感。
·环绕:摄影机环绕被摄主体拍摄,能从不同角度展现被摄主体的全貌。
·升降:镜头上下移动,能营造出高低起伏的视觉效果。
六、课后作业用摄影或微电影的形式,拍摄关于革命遗址的影像资料。可以选择校园内的革命遗迹,也可以到校外的革命遗址进行拍摄。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构图、用光和摄影技巧,展现革命遗址的历史价值和精神内涵。
七、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