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一棵小桃树》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一棵小桃树》
2.教学年级和班级: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待定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通过感受作者对小桃树的描绘,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感悟。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一棵小桃树》中的语言特色,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表达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从作者对小桃树的描绘中,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与坚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作者对家乡的情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对散文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了散文的基本特点,能够辨识散文与诗歌、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
-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解散文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能够分析其在文中的应用。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自然景物有浓厚的兴趣,愿意探索和了解自然界的美好。
-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通过文字获取信息并形成自己的见解。
-学生偏好通过故事和实例来学习,喜欢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感受。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难以深入理解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投射,需要引导他们从文字中挖掘深层含义。
-学生可能对散文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感到困惑,需要教师提供适当的解读和引导。
-学生在分析散文结构、把握文章脉络时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通过示范和练习来帮助他们建立逻辑框架。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详细解读《一棵小桃树》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作者对小桃树的情感寄托,激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如模拟小桃树的生长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和意境。
2.教学手段:
-多媒体设备:使用PPT展示课文内容、作者简介和背景资料,增强直观性。
-教学软件:利用互动式教学软件,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答题、投票等互动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网络资源:引入网络资源,如相关视频、音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一张小桃树的照片,询问学生:“你们知道这张照片中的小桃树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散文特点,如抒情性、描写性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介绍《一棵小桃树》的作者贾平凹,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主题。
-举例说明: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段落,如小桃树的生长过程、作者的内心感受等,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作者为什么对小桃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小桃树在文中具有哪些象征意义?”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文本。
3.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中的某个段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教师指导:在学生复述过程中,及时给予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如作者的情感表达、象征手法的运用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一棵小桃树》的读后感,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6.课堂延伸(约5分钟)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贾平凹的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7.课后反馈(约5分钟)
-在下一节课开始前,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后阅读贾平凹作品的心得体会,以及完成课后作业的感受。
8.教学反思(约10分钟)
-教师在课后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学生阅读贾平凹的其他散文作品,如《我的叔叔于勒》、《怀念红梅》等,以加深对作者写作风格的理解。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