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说课稿2(新版)湘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材分析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七年级地理上册2.1认识地球说课稿2(新版)湘教版。本节课内容紧扣地球的基本特征,引导学生从地球的形状、大小、自转等方面展开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对地球的初步认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观。
核心素养目标
1.空间思维: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的图片,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球形状、大小等空间特征的直观认识。
2.地理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地球仪,学生能够体验地理实践活动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3.地理探究: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探究地球自转、公转等自然现象,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4.地理观念:学生能够初步建立地球是一个整体、地球自转和公转对生活产生影响的地理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接触过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如地球是圆的、有四大洲和七大洋等。但对于地球的具体形状、大小以及地球的运动规律等较为复杂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可能较为浅显。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在地理学习中,他们通常具有较强的观察力和记忆力,但空间思维能力可能较弱。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向于视觉学习,喜欢通过图片和实物来理解概念;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擅长逻辑推理和动手操作。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可能存在误区,如认为地球是平的或像一个大鸡蛋。此外,地球自转、公转等运动规律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克服这些困难,通过直观演示、实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地球观。同时,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教师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材,以便查阅相关知识。
2.辅助材料:准备地球仪、地球形状及运动规律的图片、图表,以及相关的科普视频,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3.实验器材:准备地球仪和可旋转的教具,以便进行地球自转、公转的模拟实验。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便于学生互动交流;在讲台附近布置实验操作台,确保实验器材易取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站在讲台前,微笑着对学生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索一个神秘而又熟悉的世界——地球。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吗?”
2.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老师请几位同学分享他们的看法。
3.老师总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有着独特的形状和运动规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地球,了解它的基本特征。”
二、新课讲授
1.认识地球的形状
a.老师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
b.学生们观察地球仪,描述地球的形状。
c.老师总结:“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我们称之为‘地球椭球体’。”
2.了解地球的大小
a.老师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大小。
b.学生们观察图片,描述地球的大小。
c.老师介绍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和平均半径。
d.老师提问:“地球的大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3.探究地球的运动
a.老师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运动。
b.学生们观察动画,描述地球的运动。
c.老师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等。
d.老师提问:“地球的运动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4.地球上的地理现象
a.老师展示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b.学生们观察图片,描述地理现象。
c.老师讲解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
d.老师提问:“这些地理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三、课堂活动
1.分组讨论
a.老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以下问题: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地球的大小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b.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老师点评并总结。
2.地球仪操作
a.老师分发地球仪,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操作:
-观察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模拟地球自转和公转。
-观察地球上的地理现象。
b.学生们操作地球仪,体验地球的运动和地理现象。
四、课堂小结
1.老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
-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及其影响。
2.老师提醒学生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珍惜和保护它。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观察周围环境,思考地球运动和地理现象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1.地球的形状:地球椭球体
2.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
3.地球的运动:自转、公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