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说课稿新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中的第17课“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2.提升学生从历史现象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历史意识。
3.引导学生认识工人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和理解能力,通过了解国际工人运动,拓展国际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特点、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②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核心观点及其对国际工人运动的影响。
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
①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包括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和工人阶级的觉醒。
②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内容。
③分析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理解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④在全球化背景下,探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价值和挑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历史教材、教学课件。
2.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3.信息化资源:相关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图片、文献资料、在线历史博物馆等。
4.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历史地图展示等。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工人运动的背景和意义。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知识,如工业革命的影响和工人阶级的形成。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
①介绍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影响。
②详细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著作。
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如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等。
举例说明:
①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巴黎公社运动,展示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指导作用。
②举例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互动探究:
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②角色扮演:学生扮演马克思、恩格斯等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对话。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
①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对马克思主义核心观点的理解。
②制作思维导图,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
教师指导:
①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
②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个别辅导。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①阅读教材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撰写读书笔记。
②收集有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6.课堂延伸(约10分钟)
①组织学生观看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纪录片或电影。
②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7.课后反思(约5分钟)
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事件与现实的关联。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4.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掌握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特点、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过程、核心观点。学生能够理解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工人运动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
2.思维能力:
学生在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时,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从历史现象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创新意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从历史经验中寻找解决方案。
4.社会责任感:
学生了解工人阶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