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说课稿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第三章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一课时),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本节课主要讲解天气的概念、天气符号的识别以及天气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已经学习过地球的运动、地球上的大气等基础知识,对天气现象有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天气的多变性,学会识别天气符号,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天气变化,为后续学习气候和气象知识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提取有用信息,提高对天气变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2.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学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天气现象,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素养,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探索天气变化的规律,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天气的短暂性和多变性。
②天气符号的识别和天气图的阅读,培养学生从天气信息中提取关键数据的能力。
2.教学难点:
①天气变化规律的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天气现象,发现天气变化的内在规律。
②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让学生理解天气变化对人类活动的重要作用,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对不同的天气状况。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计算机、互动白板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天气符号识别软件、天气变化模拟动画、天气数据统计图表
4.教学手段: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地观测法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不同天气下的图片,如晴天、阴天、雨天等,询问学生最喜欢的天气类型,以及为什么喜欢这种天气。
-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运动对天气的影响,以及大气的基本组成,为学生学习天气的多变性打下基础。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以及天气符号的含义。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不同天气符号对应的天气现象,如晴天、多云、小雨等,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符号的识别。
-互动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天气图,让学生识别图中的天气符号,并描述该地区当前的天气状况。
3.巩固练习(约15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天气符号,自行设计一张简单的天气图,并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教师指导:在学生设计天气图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天气符号。
4.课堂总结(约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天气的多变性、天气符号的识别以及天气图的重要性。
-提问学生,检查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天气变化。
5.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学生回家后,观察连续一周的天气情况,记录每天的天气符号,并分析一周内天气的变化规律。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描述一周内天气变化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不同的天气状况。
6.课堂延伸(约5分钟,可选):
-邀请学生分享家人或朋友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生活趣事,增强学生对天气变化的感性认识。
-讨论如何利用天气信息进行灾害预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天气预报服务:介绍国家气象局官方网站、手机天气应用等,供学生查询实时天气信息。
-天气灾害防范资料:提供气象灾害(如台风、洪水、干旱)的防范措施和教育资料,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天气变化与环境:介绍全球气候变化对天气的影响,以及天气变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地方天气特色:介绍不同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和气候特点,如四川的盆地气候、沿海地区的台风等。
-天气观测工具:介绍温度计、湿度计、风速计等天气观测工具的使用方法。
-天气科学实验:提供简单的天气科学实验方案,如制作简易天气站、模拟降雨过程等。
2.拓展建议:
-让学生定期查看天气预报,记录一周内的天气变化,分析天气趋势。
-鼓励学生参与气象观测活动,如学校气象小组,实践天气观测和记录。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台站,了解气象工作人员如何进行天气观测和预报。
-建议学生阅读与天气相关的科普书籍和文章,增加对天气和气候知识的理解。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进行天气主题的探究性学习,如研究特定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建议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实地考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