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户县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说课稿3新人教版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记承天寺夜游》。本篇课文选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讲述了苏轼在承天寺夜游时所见所感,表现了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热爱。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篇课文与学生在七年级时学习的《庐山谣》等文学作品在题材、情感表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本节课将引导学生学习古文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学生能够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古文阅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语言表达和思维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的情感和哲理,如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对人生的豁达态度等。
-掌握古文阅读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注释、背景资料等方式,深入理解古文内容,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强调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等关键语句中实词虚词的理解,帮助学生积累词汇。
2.教学难点
-文言文句式结构:识别并讲解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句式特点。
-情感态度的理解:分析苏轼在困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文化内涵的挖掘:探讨课文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如对月亮、竹柏等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教材《陕西省户县八年级语文上册》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用于上传教学资料和在线交流
-信息化资源:苏轼生平介绍、承天寺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古文阅读技巧指导视频
-教学手段:黑板、粉笔、课件制作软件(如PowerPoint)、互动式教学软件(如Classroomresponsesystem)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苏轼的画像和《记承天寺夜游》的标题,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文人是谁吗?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苏轼的一篇名篇《记承天寺夜游》,大家期待吗?”
-学生回答,教师宣布新课开始。
2.讲授新知(20分钟)
-阅读课文:教师范读《记承天寺夜游》,学生跟读,注意朗读节奏和情感。
-分段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段阅读,逐段讲解重点字词、句式和情感表达。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受,讨论苏轼在文中的情感变化。
-文言知识:讲解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虚词,如“何”、“之”、“以”等,并举例说明。
-句式分析:分析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省略句等特殊句式,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文化内涵: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如月亮、竹柏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3.巩固练习(10分钟)
-朗读比赛:分组进行课文朗读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实词填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缺失的文言实词,巩固对文言词汇的掌握。
-句子翻译:学生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教师点评并纠正错误。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分享学习心得。
5.作业布置(5分钟)
-课后复习《记承天寺夜游》,完成课后练习题。
-搜集苏轼的其他作品,了解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预习下一课《赤壁赋》,提前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如“何”、“之”、“以”等,并能够正确运用到阅读和翻译中。
-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提高对文言文结构的理解能力。
-学生对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认识到苏轼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的多面性。
2.阅读理解:
-学生通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提高了对古文阅读的理解能力,能够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的情感和哲理。
-学生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本,如从作者的情感态度、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解读。
3.思维能力:
-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培养了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
-学生通过比较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与其他文学作品,提高了对不同风格和体裁的鉴赏能力。
4.语言表达: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