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杞人忧天》(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第24课《杞人忧天》。本节课选自古代寓言故事单元,主要内容包括:
1.《杞人忧天》原文阅读,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主人公杞人的性格特点及其所代表的寓意;
3.探讨故事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4.学习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5.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杞人忧天》,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其准确把握文本信息、概括故事情节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3.文化传承与理解: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特点,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4.实践创新: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故事中的哲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杞人忧天》的文本内容:学生需要能够流畅地朗读并理解文言文,把握故事的基本情节,例如杞人为何忧虑天空会塌下来,以及他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分析寓言的寓意: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如杞人忧天的行为反映了过度担忧和无谓焦虑的心态,以及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
-掌握文言文词汇和句式:例如,“杞人”、“忧”、“天”等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以及“夫杞人之忧”等句式的理解。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阅读障碍: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学生可能会在阅读过程中遇到困难,如对生僻字词的识别和意义的理解。例如,“崩”字在文言文中表示“塌”,学生可能不熟悉。
-寓意的抽象理解:将寓言中的抽象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理解其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是学生的一个难点。比如,理解杞人忧天不仅仅是对天空的担忧,而是对无谓焦虑和过度担忧的批判。
-文化的跨时代理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点,这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恰当的解释来帮助学生跨越文化差异,如通过比较现代的焦虑现象与杞人忧天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其现实意义。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教师简要介绍《杞人忧天》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故事中的角色,通过亲身演绎来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寓意。
3.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播放动画或视频版本的故事,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兴趣。
4.在教学中穿插思考题和案例分析,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联系个人经验,从而更好地吸收和内化故事的哲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有趣的古代寓言故事——《杞人忧天》。请大家先guess一下,‘杞人忧天’这个名字,你们觉得讲的是什么故事呢?有没有同学听说过这个成语或者故事呢?”
2.预习交流
-“在正式开始学习之前,我想请大家分享一下预习的成果。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他是否正确地朗读出了每个字词。”
3.文本解析
-“好的,刚才的朗读很清楚。下面我们来逐句分析《杞人忧天》的故事情节。首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朗读第一段。大家注意,‘杞人忧天’的意思是——(等待学生回答)对,杞人就是那个总是担心天会塌下来的人。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忧虑呢?请一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很好,他说杞人担心天会塌下来,星星会掉下来,这反映了他的过度担忧。接下来,请同学们继续跟我朗读第二段,看看杞人是如何应对他的忧虑的。”
4.寓意探究
-“刚才我们了解了杞人的忧虑和应对方法。现在,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它有什么深层含义?请大家分成小组,每组讨论一下,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
-“(等待小组讨论)好的,每组都分享得很好。大家提到了过度担忧和无谓焦虑,这是故事想要传达的主要寓意。杞人的故事提醒我们,有时候我们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我们应该学会理性面对。”
5.语言学习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些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请大家注意‘崩’字的用法,它在文言文中表示‘塌’。还有‘夫杞人之忧’这个句式,它是一种表达方式,用来引出下文。请大家跟我一起朗读这些词汇和句式,并尝试造句。”
6.实践应用
-“现在,我想请大家用我们刚才学到的词汇和句式来编写一段小故事。你可以以‘杞人忧天’为灵感,也可以自己创造一个故事。请用5分钟时间来构思,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
7.小组讨论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