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七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2.1大洲和大洋说课稿2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们认识世界,了解地球上的大洲和大洋,学习它们的基本分布和特点。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七年级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紧密相连,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基本地理概念,如国家、城市等,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地球表面的分布情况。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通过认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提升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地图识别和解读,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球家园的关注和保护意识,树立全球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七年级学生经过前期的学习,已经对地球的基本形态、地理位置有一定的了解,对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如“国家”、“城市”等有所认识。然而,对于大洲和大洋的具体分布、特点等知识,学生可能还处于模糊状态,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世界地理充满好奇,对未知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这有利于激发他们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观察和思维能力,能够通过地图等视觉材料进行信息提取。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视觉学习,通过图像和地图来理解地理知识;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偏向于逻辑推理,通过分析地理现象来构建知识体系。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对地图的阅读和解读能力不足,难以准确把握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和范围;二是对于地理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此外,由于地理知识涉及面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内容较多,难以消化吸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先由教师系统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和分布,再引导学生讨论,加深理解。
2.设计地图游戏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直观地掌握大洲和大洋的位置和特点。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世界地图和动态分布图,增强学生的视觉体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大洲和大洋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地球上有哪些大洲和大洋吗?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展示一些关于地球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地球表面的壮丽和多样性。
简短介绍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大洲和大洋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分布。
过程:
讲解大洲和大洋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和特点,使用地图和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大洲和大洋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洲和大洋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案例,如亚马逊雨林、地中海气候、南极洲的冰川等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大洲和大洋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大洲或一个大洋作为研究对象。
小组内讨论该研究对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大洲和大洋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研究对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洲和大洋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大洲和大洋的基本概念、分布、案例分析等。
强调大洲和大洋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地理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目标:巩固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选择一个大洲或一个大洋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短文或报告,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地球自转与公转: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原理,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