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南方地区(说课稿)2019-2020学年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同步精品系列(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历史与社会意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教版新课程标准,本节课将围绕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和现代发展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国家不同地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地理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知识,分析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
2.历史意识:通过了解南方地区的历史变迁,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的敏感性,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社会参与:激发学生关注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奠定基础。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影响。
2.南方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3.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方地区的地图、照片和视频资料,直观呈现地理环境,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
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南方地区的历史文化背景,理解其发展变迁。
3.结合实际数据和实例,讲解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使学生能够理解抽象的经济概念。
难点:
1.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南方地区历史文化的多样性。
突破策略:
1.设计角色扮演、模拟决策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环境中感受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通过故事讲述、历史文献阅读等手段,呈现南方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帮助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形成。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讲解南方地区的自然和社会特点,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个人见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南方地区的历史场景,让学生在扮演中学习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
3.利用多媒体展示南方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发展变化,通过视频、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4.实施案例研究,分析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案例,引导学生探究成功的原因和可能的问题。
5.安排小组合作项目,如制作南方地区旅游手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北方地区相关知识,接着展示南方地区的图片,询问学生对于南方地区的初步印象,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内容。
2.讲授新知(20分钟)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南方地区的地图,讲解其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地形地貌等自然特点。
(2)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介绍南方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包括古文明、历史人物、民俗风情等。
(3)讲解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结构,以及城乡发展差异。
3.巩固练习(10分钟)
(1)让学生在地图上标出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如主要山脉、河流、城市等。
(2)分组讨论,分析南方地区历史文化中的一个案例,总结其特点及影响。
(3)抢答游戏:教师提问,学生快速回答南方地区的相关知识点。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南方地区的地理、历史、社会经济发展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之间的相互关系。
5.作业布置(5分钟)
(1)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南方地区的某一历史文化现象,下节课分享。
(2)绘制南方地区地形地貌图,标注主要地理特征。
(3)撰写一篇关于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短文,不少于300字。
六、教学资源拓展
拓展资源:
1.图书资源:推荐学生阅读《南方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研究》等专业书籍,以更深入地了解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2.视频资源:观看《探索发现:南方地区》系列纪录片,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南方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变迁。
3.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如国家地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等官方网站,查阅南方地区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化、旅游风光、经济发展等。
4.文学作品:阅读与南方地区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边城》、《茶馆》等,感受南方地区的文化底蕴。
5.地方志资源:研究南方各地的地方志,了解当地的历史沿革、文化特色和社会发展。
拓展建议:
1.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南方地区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将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2.鼓励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如结合地理知识学习历史,通过历史背景理解地理环境的变化。
3.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