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第三单元在集体中成长第六课“我”和“我们”第二框集体生活成就我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设计思路
本课以“集体生活成就我”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集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通过分析集体生活的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在集体中学会合作、学会共处,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教学设计紧密结合教材,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责任感。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集体荣誉感,学会在集体中承担责任,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和地位。在知识层面,学生对集体生活的理解尚浅,对个人与集体关系的认识不够深刻。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来提高。在素质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责任感缺失等问题,这会影响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的表现。
行为习惯上,学生可能存在独立性较强、集体纪律意识较弱的现象,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培养。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集体生活的理解不足,可能难以体会到集体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不强,可能影响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贡献度。
3.独立性强可能导致学生在集体中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以上情况,本节课将注重引导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以提高他们在集体生活中的适应能力和道德素养。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法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享个人在集体中的经历,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不同角色在集体中的责任与担当,增强责任感。
4.利用多媒体展示集体生活的图片和视频,直观展示集体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5.结合课本内容,设计互动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关于集体生活的视频,如运动会、班级活动等,让学生感受集体生活的氛围。
-回顾旧知:提问学生:“在过去的集体生活中,你们有哪些难忘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你们带来了什么?”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的集体生活经验。
2.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集体生活的特点和意义,如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等。
-举例说明:以班级为例,分析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具体影响,如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责任感等。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经历,探讨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帮助。
3.新课呈现(约15分钟)
-讲解新知:分析个人在集体中的角色与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以班级为例,分析不同角色在集体中的职责,如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等。
-互动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在集体中的责任与担当。
4.新课呈现(约10分钟)
-讲解新知:介绍集体生活中常见的矛盾和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举例说明:以班级为例,分析集体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如学习上的竞争、生活上的摩擦等。
-互动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解决能力。
5.巩固练习(约1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班级活动,并说明活动的目的和实施步骤。
-教师指导:对学生的设计方案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帮助学生完善活动方案。
6.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责任与担当,鼓励他们在未来的集体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集体生活成就我”的作文,分享自己在集体生活中的感悟和体会。
-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用具体事例说明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责任感,为他们在未来的集体生活中奠定良好的基础。
知识点梳理
1.集体生活的定义与特点
-集体生活的定义:在一定范围内,人们为了共同的目标和利益,通过相互合作、相互支持而形成的一种社会生活形式。
-集体生活的特点:共同目标、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互监督、共同进步。
2.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意义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在集体生活中,个人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增强责任感:集体生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