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秋天的怀念》(说课稿)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课堂(统编版2024·五四学制)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秋天的怀念》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语文
3.授课时间:2024年10月26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感丰富而细腻,对生活有着独特的感悟。在语文学习方面,学生对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有一定的基础,能够进行基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然而,由于年龄和经验的限制,他们在理解深层次情感和象征意义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知识层面,学生对秋天的描绘和怀念情感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作者情感把握的深入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写作表达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有待提高。尤其在写作方面,他们往往难以将阅读中的感悟转化为自己的文字。
素质方面,学生的情感表达较为内敛,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有待加强。在课堂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不高的情况,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课堂互动。
综合来看,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需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情感需求,通过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多媒体展示,讲解文章的背景、作者生平及写作手法,帮助学生快速把握文章主旨。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和情感表达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景模拟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PPT展示秋天的图片、视频,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教学软件应用:使用语文教学软件,提供互动式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3.课外阅读拓展: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学生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播放秋天的风景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感受秋天的美丽和凄凉。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秋天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分享你们的秋日故事。
3.引导学生思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会带给我们怎样的秋天故事呢?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介绍作者史铁生及其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
2.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标题《秋天的怀念》,思考作者怀念的是什么?
3.分析文章结构,讲解文章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4.重点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语句,如“秋风起了,树叶黄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2.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谈谈对文章中“我”与母亲之间关系的理解。
3.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评价。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文章中“我”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2.提问:作者为何用“怀念”这个词?这个词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篇文章的主题,你会怎么说?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3.教师提问:你认为这篇文章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如《登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
2.比较不同作者对秋天的描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秋日情感?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布置作业:请同学们以“我的秋天”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悟。
教学时间:45分钟
六、拓展与延伸
1.拓展阅读材料:
-《秋天的怀念》作者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风格。
-《秋天的怀念》中提到的地坛公园,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关于地坛公园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了解其作为文化遗产的意义。
-秋天的自然现象和季节变化相关的科普文章,如《秋天的气候特点》、《秋季养生知识》等,帮助学生从科学角度理解秋天。
-中国古代文学中描写秋天的诗歌,如杜牧的《秋夕》、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文学作品,加深对秋天情感的理解。
2.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自主收集秋天的图片、音乐、文学作品等,制作一个关于秋天的主题展板或小册子,展示对秋天的理解和感悟。
-鼓励学生参与户外活动,如秋游、采摘等,亲身体验秋天的气息,并将这些体验融入写作中。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不同文化中对秋天的不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