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说课稿)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精品资源包(部编版)
一、教材分析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选自2023-2024学年八年级历史下册精品资源包(部编版)。本课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变化,认识近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内容紧密联系教材,符合教学实际,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社会责任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包括:1)时空观念:引导学生理解近代社会变迁的时间顺序和空间范围;2)唯物史观: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影响;3)史料实证:通过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4)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自豪感和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感;5)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具体包括: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变革,如火车、轮船的引进和使用,以及自行车、汽车的普及。
-近代中国通讯工具的进步,如电报、电话的发明和普及。
-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变化,如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变迁。
-近代中国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如新式学堂的建立、科技成就的涌现、文化运动的兴起。
2.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内容在于:
-学生对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的理解,例如,为什么近代中国会出现这样的社会变革?
-学生对历史变迁中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如何共同推动社会变迁?
-学生对历史资料的解读能力,如何从历史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理解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
-学生对近代社会变迁的评价,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及其影响?
例如,在讲解交通工具的变革时,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这些变革是如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在分析通讯工具的进步时,难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进步对信息传播和社会联系的影响。在讨论生活方式的变化时,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变化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评价近代社会变迁时,难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基于历史事实进行论证。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实物模型等。
-课程平台:历史学科教学平台、在线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历史图片库、视频资料库、在线历史文献数据库。
-教学手段:PPT演示文稿、历史地图、时间轴、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近代中国社会,探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一起开启这趟历史的旅行。
二、新课讲授
1.引入近代社会变迁的背景
同学们,回顾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我们知道,近代中国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从交通工具的变革开始,探寻这一时期的社会变迁。
2.交通工具的变革
(1)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图片,了解它们的特征和作用。
(2)学生分享对交通工具的认识,教师总结:近代交通工具的变革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3.通讯工具的进步
(1)教师展示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了解它们的原理和作用。
(2)学生分享对通讯工具的认识,教师总结:近代通讯工具的进步,使信息传递更加迅速、便捷,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联系方式。
4.生活方式的变化
(1)教师展示近代中国饮食、服饰、居住等方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了解这些方面的变化。
(2)学生分享对生活方式变化的认识,教师总结:近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5.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
(1)教师展示近代中国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
(2)学生分享对近代教育、科技、文化发展的认识,教师总结:近代教育、科技、文化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6.评价近代社会变迁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近代社会变迁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近代社会变迁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要全面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
三、课堂讨论
1.小组讨论:近代社会变迁的原因有哪些?
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时期,我国在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生活方式、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