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建平中学高中语文第10课六国论说课稿苏教版必修2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六国论》。该篇课文出自苏教版必修2,主要围绕战国时期六国的兴亡展开,探讨历史规律和治国之道。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习过有关战国时期的史实,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主张,从而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培养思辨和批判性思维。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文化理解和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六国论》,学生能够提高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理解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念,同时欣赏古代散文的艺术魅力。此外,课程还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的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及其论证过程。
2.分析作者在文中提出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
难点:
1.理解古代散文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把握文章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解决办法与突破策略:
1.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提炼中心论点。
2.结合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战国时期的背景,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尝试撰写简短的历史评论文,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六国论》的论点及论证结构。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战国时期的国际关系,加深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3.利用多媒体展示战国地图和历史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把握历史情境。
4.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文章中的观点和修辞手法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5.结合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古代政治策略,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以“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一位策士,你会如何为六国出谋划策?”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点。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六国论》的中心论点、论证过程以及作者的观点。
-举例说明:以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例,说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作者在文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以及这些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并举例说明。
-教师指导: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纠正错误,强化正确理解。
4.深入探讨(约1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否具有合理性。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六国兴亡的影响。
5.课堂总结(约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六国论》的历史价值和对现代治国理政的启示。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历史,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
6.作业布置(约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六国论》的读书笔记,结合自身理解,对文章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字数适中,观点明确,论述有理有据。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记忆《六国论》的中心论点,即“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
-学生能够描述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地理、政治、军事和经济状况。
2.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的观点,提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审视历史事件。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增强了沟通能力。
-学生通过撰写读书笔记,锻炼了归纳总结和文字表达能力。
3.历史素养:
-学生对战国时期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将历史事件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提高历史素养。
-学生认识到历史规律对治国理政的重要性,增强了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4.文学鉴赏:
-学生通过学习《六国论》,提高了对古代散文的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学生学会了从文学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了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5.综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