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说课稿-2024-2025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问题研究何时“蓝天”常在》
2.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一年级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有一定了解。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大气环境、空气质量等基础内容。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高中一年级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现象充满好奇,对地理学科有着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通过阅读、观察和讨论等方式吸收新知识。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通过图表和数据来理解地理现象,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考察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大气环境问题较为复杂,学生可能在理解大气污染、空气质量变化等概念时遇到困难。此外,如何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以及如何运用地理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些困难,教师需要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案例来帮助学生克服。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材,以便于跟随课程内容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大气污染、空气质量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3.实验器材:准备空气质量检测工具,如PM2.5监测仪,以便于学生进行实地空气质量检测实验。
4.教室布置:布置教室,设置分组讨论区,安排实验操作台,确保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五、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例如,要求学生预习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成因。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何时‘蓝天’常在”,设计问题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空气质量指数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等,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的访问记录或学生的预习成果提交情况,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根据预习要求,阅读相关资料,理解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和成因。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预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和微信群,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大气污染的相关知识,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关于城市雾霾的视频,引出“何时‘蓝天’常在”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概念、分级以及影响因素,如PM2.5、PM10等。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变化原因,并预测未来趋势。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如“如何改善空气质量?”进行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发现。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空气质量指数的相关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预测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空气质量指数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分析空气质量变化的方法。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与空气质量相关的案例分析题,要求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的书籍、网站和视频,如环保组织的报告、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等。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独立研究。
反思总结: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并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通过反思总结,促进学生自我提升。
六、知识点梳理
1.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污染是指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层,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和物质财产造成损害的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