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说课稿(新版)新人教版
一、教材分析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第一节“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是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环节。本节课通过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过程,让学生了解植物如何利用光能、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对生物学已有一定的认知,可能对植物生长、种子萌发等基本生命现象有所了解。然而,对于光合作用这一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他们可能仅有初步的概念或未形成完整的认识。
2.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生物学实验和现象特别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理解光合作用这样较为抽象的概念时,可能需要借助具体的实验和直观的教学手段。学生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学生擅长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学习,有的则偏好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计算来理解概念。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学生在学习光合作用时,可能会遇到以下困难:一是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机理,二是将光合作用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三是记忆和运用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此外,由于概念较为复杂,学生可能会在理解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时感到困惑。教师需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这些挑战。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生动讲解光合作用的原理,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鼓励学生提问和参与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设计实验活动,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光合作用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步骤,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复杂的生化过程,同时结合实际案例,如农业生产中的光合作用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和环保意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展示植物生长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生长所需的条件。
(2)提出问题:“植物是如何获取能量和营养的?”
(3)揭示课题:“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2.讲授新知(20分钟)
(1)讲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
(2)通过动画或视频展示光合作用的具体步骤,如水的光解、ATP和NADPH的生成、三碳化合物的还原等。
(3)分析光合作用的意义,如为生物提供能量、维持大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等。
(4)结合实际案例,如农业生产中的光合作用应用,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3.巩固练习(10分钟)
(1)小组讨论:分析光合作用中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探讨其应用价值。
(2)课堂提问:针对光合作用的关键概念,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回答。
(3)实验演示:展示“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光合作用的特点。
4.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光合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2)强调光合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
(3)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5.作业布置(5分钟)
(1)课后阅读教材,深入了解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
(2)收集关于光合作用的资料,如相关图片、视频等,为下节课的讨论做准备。
(3)思考:如何利用光合作用原理,为人类创造更多福祉?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光合作用的历史背景和研究进展: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起源、科学家们对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
-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探讨光合作用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包括其在碳循环、能量流动和生物多样性维持中的作用。
-光合作用的实际应用:介绍光合作用在农业、能源、环境科学等领域的应用,如植物工厂、生物燃料、生态修复等。
-光合作用与气候变化:讨论光合作用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包括光合作用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有关光合作用的科普书籍和文章,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家的研究故事。
-组织学生进行光合作用相关的科学实验,如通过测量植物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光合速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如在学校或社区内种植植物,观察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了解光合作用在改善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可以尝试设计一个关于光合作用的科普展览,通过图片、模型和文字介绍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向公众普及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