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角(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4.2角(第1课时)说课稿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2节《角》的第一课时,主要包括角的定义、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分类及角的度量单位(度)等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在于,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直线、射线和线段等基本图形,对图形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角的定义和性质,为后续学习角的度量、角的运算和几何图形的性质打下基础。教材中涉及的角的分类、表示方法和度量单位等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紧密相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核心素养目标
1.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角的定义和性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角的表示方法和分类,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角的度量单位的学习,培养学生对数学量度的感知和运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角的定义和表示方法的掌握,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角的符号表示。
②角的分类和度量单位(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分类角并运用度来度量角的大小。
2.教学难点:
①角的表示方法的区分,特别是在多个角并存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区分和标记各个角。
②角的度量单位(度)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度与实际角度大小之间的转换关系,以及角度的加减运算。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材,以便于学生跟随教学进度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角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分类相关的PPT演示文稿,以及角的度量单位(度)的示例图片和视频。
3.教学工具:准备直尺、圆规、量角器等教学工具,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角的绘制和度量实践。
4.教室布置: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包括分组讨论区,确保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包括角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分类的PPT,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角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分类,设计问题如“角的定义是什么?”“如何表示一个角?”“角有哪些分类?”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微信群功能,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完成预习。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角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分类。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笔记和问题提交至微信群。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微信群进行资源分享和进度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钟表的指针形成的角,引出角的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角的定义、表示方法和分类,结合PPT中的示例帮助学生理解。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探讨角的分类和表示方法,如直角、锐角、钝角等。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探讨角的分类和表示方法。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详细讲解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角的技能。
合作学习法: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关于角的应用题,让学生练习角的度量单位(度)的运用。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相关视频和在线资源,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角的度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练习角的度量和分类。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提供的资源,进行拓展学习,了解角的度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反思总结:学生对作业和拓展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作用与目的: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角的定义,知道角是由两条射线共同确定的图形。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和实例分析,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角的表示方法,如用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