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第二节创新实验:铜与硝酸说课稿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一、教材分析
第五章第二节创新实验:铜与硝酸,选自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铜与硝酸反应的原理,理解金属与酸反应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符合教学实际,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2)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实验操作能力;3)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增强社会责任感;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实验探究铜与硝酸反应,使学生体会化学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培养科学探究素养。
三、学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初中向高中过渡的阶段,他们的化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对化学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方法还处于初步了解阶段。在知识层面,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不同金属与酸反应的具体情况了解有限。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尚需加强,尤其是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以及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有待提高,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实验存在畏惧心理。
在行为习惯上,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实验结果和课堂效果。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因此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来提高;其次,学生需要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来加深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最后,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实验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2)通过引导和提问,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3)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结合实验原理,系统讲解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
2.实验法: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观察反应现象,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3.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分析原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PPT展示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和预期结果,提高教学直观性和效率。
2.实验视频播放:通过实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实验过程,增强实验体验。
3.互动软件使用:利用互动软件进行实验模拟,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体验实验,提高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一段关于金属腐蚀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金属腐蚀的原因和防护措施。
2.提出问题: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如铜质器皿,为何不易生锈?它们是如何与腐蚀作斗争的?
3.引导学生回顾金属活动性顺序,提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铜与硝酸反应会产生什么现象?反应条件是什么?
4.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铜与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反应条件: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实验原理:通过铜与硝酸反应,观察产生的气体、溶液颜色变化等现象,分析反应过程。
3.实验步骤:
a.准备实验器材:试管、铜片、浓硝酸、蒸馏水、滴管等。
b.将铜片放入试管中,加入少量浓硝酸。
c.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d.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强调实验注意事项:佩戴防护眼镜和手套,避免浓硝酸溅入眼睛或皮肤。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铜与硝酸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有何性质?
2.提问:如何判断铜与硝酸反应是否完成?
3.提问:本实验中,为什么使用浓硝酸而不是稀硝酸?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教师提问:铜与硝酸反应的原理是什么?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3.教师提问:如何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5.教师提问:本实验与生活中的金属腐蚀有何关联?
6.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核心素养拓展(5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金属腐蚀问题?
2.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七、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布置作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