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本课主要讲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以及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课内容与上一课《三大改造》紧密相连,学生已经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和取得的成就。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历史解释能力和历史责任感。通过学习《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学生能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培养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通过分析探索过程中的困难和成就,提升学生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国家历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重点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学生需要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包括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重点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学生需要掌握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所面临的困难和取得的成就,理解探索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2.教学难点
-难点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和影响。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复杂性和其对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需要通过案例分析和比较来加深理解。
-难点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成就与困难。学生可能对“一五”计划等成就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数据、图片和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成就背后的努力和挑战。
-难点三: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例如,对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评价可能存在争议,学生需要学会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历史图片和视频资料、教科书
-课程平台:学校历史教学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相关的图片库、历史纪录片片段、在线历史资料库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如旧版人民币、旧式工具等)、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历史地图展示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一幅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历史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同学们,这幅图片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大家能猜到这是哪个时期吗?”
-学生根据图片和已有知识猜测,教师引导:“没错,这就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时期的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2.讲授新知(20分钟)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
-教师讲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和过程,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改造的具体场景和成果。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改造对我国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
-教师讲述“一五”计划等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事件,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等。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探索过程中的困难和成就。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教师介绍毛泽东等领导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贡献和作用。
-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理性的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3.巩固练习(10分钟)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成就与困难,每组选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提问: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成就的认识。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优良传统?
5.作业布置(5分钟)
-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历史资料,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具体事件和人物。
-撰写一篇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成就的短文,字数不限。
-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问题,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950年代中国的经济数据,如工业生产总值、农业产量、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济成就和挑战。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典型案例,如农村集体化运动、手工业合作化等,通过具体案例加深对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的理解。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如《创业史》、《青春之歌》等,通过文学作品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195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要事件,如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展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查阅历史档案,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