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最后一课第2课时说课稿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6最后一课第2课时,本课选自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课文通过描述小弗朗士对“最后一课”的回忆,揭示了法国人民遭受异族侵略的痛苦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2.学习运用修辞手法;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时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1.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和表达能力,通过品读课文,学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2.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理解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3.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美和艺术美;4.强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分析小弗朗士对“最后一课”的情感变化,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怀。
②鉴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尝试在仿写中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③通过对课文中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培养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情感的能力。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并体会课文中“爱国”这一核心情感,引导学生将情感体验与自身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对爱国主义的深刻认识。
②掌握小说的写作手法,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分析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作品的主题表达。
③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运用,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最后一课》的教材,以便进行文本阅读和分析。
2.辅助材料:准备与法国历史背景相关的图片,如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国旗、战争场景等,以及小说作者的介绍和作品背景资料。
3.多媒体资源:搜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历史纪录片片段,以增强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
4.教学环境:布置教室,设置讨论区,准备白板或黑板,用于展示学生讨论成果和教师讲解内容。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普法战争时期的法国国旗图片,引发学生对法国历史背景的思考。随后,简要介绍作者都德及其作品《最后一课》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提问:“你们对‘最后一课’这个词有什么理解?为什么会有‘最后一课’?”引导学生初步思考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讲授新知(20分钟)
a.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情感,让学生初步感受小弗朗士对“最后一课”的情感变化。教师提问:“小弗朗士对‘最后一课’的情感有哪些变化?请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来说明。”
b.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小弗朗士对老师的描写、对教室环境的描写等,让学生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情感。教师提问:“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c.鉴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了解这些手法如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教师提问:“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d.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写作手法,如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让学生了解这些手法如何服务于作品的主题表达。教师提问:“这些写作手法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文章的主题?”
3.巩固练习(10分钟)
a.仿写练习
教师出示一段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文字,引导学生仿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b.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爱国情感,并分享各自的感受和看法。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爱国情感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爱国主义。
5.作业布置(5分钟)
a.阅读推荐书籍,了解法国历史和文化。
b.写一篇关于爱国主义的短文,表达自己的看法。
c.为下一节课的《最后一课》续写,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六、知识点梳理
1.文学常识
-作者介绍:阿尔封斯·都德,法国作家,以短篇小说著称。
-作品背景:《最后一课》创作于1873年,反映了普法战争后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2.课文内容
-小弗朗士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厌学、不以为然到对“最后一课”的深刻感悟。
-“最后一课”的象征意义:代表法国人民对母语的珍视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老师的爱国情怀:通过老师的言行,展现了一位爱国教师的形象。
3.修辞手法
-比喻:如将法语比作“母亲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了法国人民对母语的热爱。
-拟人:如将法语“死去”的描述,赋予语言以生命,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人物心理分析
-小弗朗士:从厌学到感动,再到决心学习法语,展现了他的成长和转变。
-老师:充满激情和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