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说课稿新人教版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七年级(一)班
3.授课时间:2023年10月25日上午第二节课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具体内容:重点讲解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等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影响:分析这些措施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教学难点:
-推恩令的实施及其影响:难点在于理解推恩令如何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及这一政策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和意义:难点在于理解这一政策如何通过思想文化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以及这一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评价: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评价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利弊,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讲解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及其影响,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推恩令、独尊儒术等话题进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历史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汉武帝大一统政策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演示:利用PPT展示汉武帝大一统时期的图片、地图等资料,增强直观感受。
2.网络资源整合:引入相关历史视频、音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3.互动教学软件:运用互动教学软件,如在线问答、模拟历史场景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汉武帝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汉武帝是如何巩固大一统王朝的?”
-学生简要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学习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深入了解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政策及其影响。”
2.讲授新知(20分钟)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具体内容:
-教师讲解推恩令,分析其对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介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探讨其对思想文化统一的影响。
-分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其他措施,如改革官制、加强法制等。
-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影响:
-讲解这些措施对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发展、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汉武帝大一统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问题,如:“推恩令在历史上起到了哪些作用?”,让学生回答并简要解释。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历史意义,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分享。
-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汉武帝大一统政策的重点和难点。
-提醒学生关注汉武帝大一统政策对后世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的历史地位。
5.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以下问题:
1.汉武帝大一统政策的成功之处有哪些?
2.汉武帝大一统政策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鼓励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深入了解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策措施。
-要求学生在下次课之前完成作业,并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汉武帝大一统政策的具体内容,如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
-学生理解并分析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历史背景和作用,如中央集权的加强、社会秩序的稳定、经济文化的繁荣等。
-学生能够识别并评价汉武帝大一统政策的历史地位,认识到其对后世的影响。
2.能力提升方面:
-学生通过讨论和分享,提高了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学会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和政策。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查阅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学生了解汉武帝大一统政策的积极作用,增强了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认识。
-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了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学生通过学习汉武帝大一统政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4.学习兴趣激发方面:
-通过多媒体演示和网络资源整合,学生对汉武帝大一统王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课后作业的布置,使学生有机会进一步探索历史,激发了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5.综合应用能力方面:
-学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