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
文件大小:17.9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3-25
总字数:约3.73千字
文档摘要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本节课主要围绕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述了他童年时在百草园的生活以及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内容包括:

1.阅读并理解课文,感受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2.分析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4.理解课文所传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的渴望。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分析文本结构,以及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鲁迅的童年经历,加深学生对近现代文学史的了解,理解传统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4.审美鉴赏与创造: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受,培养其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文学作品。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完成了六年的语文学习,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基本的文学常识,能够识别和使用简单的修辞手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文学作品充满好奇,愿意探索作家的生活背景和创作动机。他们在阅读理解方面具备一定能力,但分析和评价文本的能力尚待提高。学生中有些偏好感性思维,喜欢通过故事来理解抽象概念;有些则偏向理性分析,喜欢逻辑推理。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鲁迅的文学语言和深层含义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此外,对于鲁迅笔下特有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元素,学生可能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同时,将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也是学生可能面临的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1.教学方法:结合讲授法与讨论法,先由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背景,然后引导学生进行深入阅读与小组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2.教学活动: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课文中的角色,体验和感受文本情境,增进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开展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小故事。

3.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展示鲁迅的照片和作品相关插图,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时代背景,同时利用PPT呈现关键信息和讨论问题,以促进课堂互动和知识吸收。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鲁迅是谁吗?他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

-展示鲁迅的图片以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鲁迅的文学魅力。

-简短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文本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基本内容、结构以及鲁迅的文学风格。

过程:

-讲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定义,包括其主要内容、背景和文学特色。

-详细介绍课文的结构,包括百草园的生活描写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经历。

-通过鲁迅的其他作品或生活经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学价值和意义。

3.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鲁迅的文学风格和对童年生活的感悟。

过程:

-选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个关键片段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片段的背景、内容和鲁迅的情感表达,让学生全面了解其文学风格。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片段对理解鲁迅童年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反映出鲁迅的文学成就。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个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鲁迅的童年游戏、学习经历等。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文学意义、鲁迅的情感表达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文学意义、鲁迅的情感表达及启示。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