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天净沙秋思说课稿北师大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天净沙·秋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一首经典古诗词。本课主要学习元曲的韵律特点,通过赏析这首小令,使学生了解元代诗歌的韵味和风格。具体内容包括:诗歌的作者、背景、诗句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以及元曲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学生能够感受元曲的韵律美,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讨论,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韵律特点的把握:《天净沙·秋思》作为元曲小令,其韵律独特,学生需重点学习其押韵规律和节奏感。
-诗人情感的理解:通过分析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感受其情感的真实流露。
-古代背景知识的运用:结合诗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特征和作者的心境。
2.教学难点:
-诗歌意象的解读:例如,“枯藤老树昏鸦”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学生需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诗句意境的品味:如“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学生需体会诗句中的意境和画面感,理解其情感深度。
-元曲风格的鉴赏:学生可能对元曲的韵律和表现手法不熟悉,需要教师引导他们逐步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包括《天净沙·秋思》的课文内容。
2.辅助材料:准备与《天净沙·秋思》相关的背景资料、诗人简介、图片以及元曲的相关知识介绍。
3.教学媒体: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诗歌的朗读音频、视频资料,以及与诗歌意境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
4.教学工具:准备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诗句、分析诗歌结构、展示学生作品等。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展示秋天的自然风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秋天的特点。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秋天的时候,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情感?
-引出课题:《天净沙·秋思》,介绍这首诗的作者马致远及其创作背景。
-播放《天净沙·秋思》的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讲授新知(20分钟)
-分析诗歌韵律:讲解元曲的押韵规律和节奏感,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为例,引导学生找出押韵的字和诗句的节奏。
-诗歌意象解读:分析“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
-诗句意境品味:通过“古道西风瘦马”一句,引导学生体会诗句中的意境和画面感。
-诗人情感理解:讨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析诗句中的情感变化。
-元曲风格鉴赏:介绍元曲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结合《天净沙·秋思》进行实际鉴赏。
3.巩固练习(1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小令,分析其韵律、意象和情感。
-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共同评价和总结。
-教师点评,指出学生在分析中的亮点和不足。
4.课堂小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元曲的特点和《天净沙·秋思》的鉴赏方法。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诗歌,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
5.作业布置(5分钟)
-课后阅读《天净沙·秋思》,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歌内容。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进行韵律分析和情感解读,下节课分享交流。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韵律、意象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古典诗词,提高了诗歌鉴赏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学生在分析诗歌的过程中,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诗句内容,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情感,这有助于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文学素养的提高:通过学习《天净沙·秋思》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学生对元曲这一文学体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丰富了他们的文学知识,提高了文学素养。
4.情感共鸣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培养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了情感共鸣能力。
5.合作学习能力的锻炼: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学生需要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6.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通过课后阅读《天净沙·秋思》并尝试分析其他古典诗词,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培养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7.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8.文化自信的增强:通过对元曲这一中国传统文学体裁的学习,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