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动乱中的国民经济》说课稿2岳麓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课内容与之前学习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相关联,帮助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进一步了解“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的严重影响。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历史学科核心素养:1)历史解释能力,通过分析历史事件,使学生理解“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影响;2)史料实证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历史资料,分析国民经济的动荡与恢复过程;3)家国情怀,让学生认识到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了解“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的具体状况,包括农业、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与问题。
②分析“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影响,如经济指标的波动、社会生产力下降、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等。
③掌握国民经济恢复和调整的基本措施及其效果。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产生破坏性影响的深层次原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②分析国民经济在动荡中的恢复和调整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国家政策和人民群众作用的相互关系。
③将历史事件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引导学生思考,并在讨论中深化理解。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历史角色,体验不同时期国民经济的困境与挑战,增强对历史的感性认识。
3.运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国民经济的变迁。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分析历史事件中的决策过程,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后布置项目式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分组研究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提交研究报告,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图片和数据,引导学生回顾我国经济建设的初期成果,并提出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过程中,我国经济曾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这些事件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动乱中的国民经济》。
2.讲授新知(20分钟)
(1)介绍“大跃进”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教师简要介绍“大跃进”时期的经济政策,如“钢铁大战”、“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并分析其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影响。
(2)讲解“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的状况。教师介绍“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如工业生产下降、农业生产受损、经济秩序混乱等。
(3)分析国民经济在动荡中的恢复和调整。教师介绍国家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采取的一系列经济调整措施,如“改革开放”、“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等,以及这些措施取得的成效。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①“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影响有哪些?
②国民经济在动荡中的恢复和调整过程中,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
③这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影响,以及国民经济在动荡中的恢复和调整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稳定发展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以下作业:
①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进一步了解“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性影响。
②结合本节课所学,撰写一篇关于国民经济在动荡中的恢复和调整过程的短文。
③思考:稳定的社会环境对经济发展有何重要性?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家发展的看法。
知识点梳理
一、大跃进的历史背景
1.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
2.目标:通过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度,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二、大跃进的主要内容
1.农业方面:推广人民公社化运动,提倡“大跃进”。
2.工业方面:开展“钢铁大战”,强调以钢为纲。
3.科技方面: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技术革新。
三、大跃进的影响
1.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
2.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
3.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困难加剧。
四、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背景
1.1966年,党中央发动“文化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