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第3课《远古的传说》说课稿新人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远古的传说》,该课节选自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史前时期的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历史的基础知识,本节课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史前时期的中国人类活动,加深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
核心素养目标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尊重和自豪感,提升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远古的传说》,使学生能够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增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究兴趣,培养唯物史观和人文精神,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提取、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为后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之前,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对历史有一定的初步了解,如中国历史的基本概念、一些著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等。然而,对于史前时期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了解较少,缺乏对远古传说和史前文化的基本认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七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对历史故事尤其感兴趣。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但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历史概念。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可能擅长记忆,有的则更擅长分析和思考。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可能偏好通过故事和图像来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可能更倾向于通过讨论和实践活动来深入理解。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由于史前时期距离现代较远,缺乏直观的史料,学生可能会在理解远古传说和史前文化时遇到困难。此外,对于历史概念的理解可能过于简单化,缺乏深度。学生还可能因为对历史事件缺乏亲身感受而难以产生共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设计,帮助学生克服这些困难,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体验。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拥有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教材,以便课堂学习和课后复习。
2.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如史前遗址的图片、古人类生活场景的动画等,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同时准备黑板或电子白板,用于展示教学重点和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约5分钟)
1.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图片或视频,提问学生:“你们能从这些图片或视频中感受到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史前人类的生活状态。
2.回顾旧知: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中国古代历史知识,如夏、商、周等朝代,为学习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做好铺垫。
二、新课呈现(约30分钟)
1.讲解新知:详细讲解《远古的传说》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史前时期的地理环境、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成就等。
2.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例子,如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帮助学生理解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
3.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史前时期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如何发展生产力,以及他们的文化特点。
三、巩固练习(约20分钟)
1.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绘制一幅史前时期的人类生活场景图,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教师指导: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
四、课堂总结(约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强调史前时期人类在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史前时期的人类活动,拓展自己的历史知识。
五、作业布置(约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史前时期的一种生产工具或生活用品,并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其特点及在史前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注意以下几点: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相应的指导和帮助。
4.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中国大百科全书·历史卷》中的“史前时期”章节,提供详细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概述。
-《史前中国》一书,介绍史前时期的考古发现和文化成就,包括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的解读。
-《中国史前艺术》一书,探讨史前时期艺术的发展及其与当时社会生活的关系。
-《中华文明起源》专题文章,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和连续性。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学生可以探索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