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说课稿岳麓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国计民生的改善》
2.教学年级和班级:八年级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5日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通过学习国计民生的改善,学生将学会从历史角度分析社会现象,理解政策变迁对民生的影响,增强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同时,通过探究历史事件,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提升作为未来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改善国计民生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工业化建设等。
②分析这些措施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作用。
2.教学难点
①深入理解国计民生改善过程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包括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②理解国计民生改善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影响。
③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系统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国计民生改善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和影响。
2.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国计民生改善的具体案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国计民生改善的复杂性和深远意义。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国计民生改善的历史进程和成果。
2.网络资源整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内容,增强学习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3.实物教具使用:结合实物教具,如地图、模型等,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历史背景和政策措施。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国计民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在建国初期是如何改善国计民生的吗?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计民生改善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这一历史时期的魅力和特点。
简短介绍国计民生改善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国计民生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国计民生改善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国计民生改善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工业化建设等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国计民生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国计民生改善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国计民生改善案例进行分析,如农村合作化运动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国计民生改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这些经验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问题。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国计民生改善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如“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或“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与对策”。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国计民生改善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国计民生改善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国计民生改善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国计民生改善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国计民生改善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相关知识。
7.布置课后作业(5分钟)
目标:让学生巩固学习效果,拓展知识面。
过程: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国计民生改善的短文或报告,内容可以包括:
-选择一个与国计民生改善相关的历史事件或政策,进行深入分析。
-结合当前社会实际,探讨国计民生改善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