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选自2023-2024学年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本节课主要讲述了辽、夏、金、元四个朝代的建立、统治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唐宋时期的历史背景,本节课的内容是对唐宋时期历史发展的延续和拓展。教材中详细介绍了辽、夏、金、元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和文化特点,与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历史知识相衔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历史思维、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辽夏金元的统治,学生将培养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综合能力,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学会运用史料实证的方法,理解不同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与变化。同时,学生将增强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感,培养热爱祖国的家国情怀,为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民族观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辽、夏、金、元的建立过程及其历史地位。
②各个朝代的统治特点及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掌握辽、夏、金、元的成立背景、建国过程、主要统治者的政绩及其朝代的终结原因。同时,理解这些朝代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如辽的辽文化、夏的西夏文化、金的金文化以及元的元代文化,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2.教学难点:
①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和民族融合问题。
②各个朝代的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变革的内在联系。
在民族关系方面,学生需要理解辽夏金元时期各民族间的互动、冲突和融合,以及这些互动对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变革方面,学生需要分析这些朝代的经济发展特点和政治制度变革的原因,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推动或阻碍历史的发展。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辽夏金元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重要事件,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就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政治制度等方面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历史案例,如辽夏金元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现象。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历史图片、地图和重要文献资料,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2.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提高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
3.教学软件,使用历史教学软件,如历史时间轴、历史地图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以问题导入法开始新课,提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在之前的课程中学完了唐宋时期的历史,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要学习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哪些新的民族政权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辽夏金元的统治》,简要介绍这四个朝代的概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讲授新知(20分钟)
首先,教师通过PPT展示辽夏金元的历史背景,讲解每个朝代的建立过程、统治特点和历史地位。接着,通过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让学生分析辽夏金元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关系和文化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参与讨论。例如,探讨辽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的表现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3.巩固练习(10分钟)
教师设计一些填空题、选择题或简答题,让学生当堂完成,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共同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次课程进行简要回顾,强调辽夏金元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予以解答。
5.作业布置(5分钟)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辽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的小论文。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思考,提高历史素养和写作能力。同时,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文献资料:《辽史》、《金史》、《元史》等正史资料,以及《资治通鉴》等编年体史书,这些文献详细记载了辽夏金元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
(2)学术研究:关于辽夏金元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专著,如《辽夏金元社会经济研究》、《辽夏金元政治与社会》等。
(3)影像资料:历史纪录片《辽夏金元的兴衰》、《中国通史》等相关剧集,通过影像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
(4)文学作品:如《射雕英雄传》等小说中涉及辽